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腰椎間盤突出癥醫學科技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臨床資料
共有136例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使用X線、CT、MRI進行診斷,均無手術指征的患者。男患者有89例,女患者有47例,年齡均在18~65歲之間。發病的年齡均以青年居多。其中54歲以下的占病例數的82.65%,病程均在15d~17年。單個腰椎間盤發病數為43例,2個腰椎間盤發病數為37例,L3~L4腰椎間盤突出的為26例,L4~L5腰椎間盤為17例,L5~S1腰椎間盤突出的為13例。
2治療方法
2.1腰椎牽引法
對患者采用SS-1136型號的微機控制牽引床,讓患者仰臥,在胸廓和髖的部位分別使用固定帶進行固定,然后采取間歇式的牽引法,使用的重量是患者自身體重的50%~80%,在牽引15min后,休息5min,進行牽引的重量是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而定的,首先從30kg開始,然后是每一天或者是隔天增加1kg,但是要以患者的舒適為準,每一次的治療時間為35min,1次/d,以10d為一個療程,通常情況治療2個療程。每次牽引完之后要靜臥10min。
2.2電腦中頻治療法
使用北京生產的K89-Ⅱ型號的電腦中頻治療儀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進行治療,使患者采取俯臥,將其1組的電極板放在患者的腰背部位,再將另1組的電極板放置在患者的患病部位,使用內儲處方1,用硅導電橡膠電極板10mm×15cm,外部放上用溫熱水浸濕的棉布套,再用沙袋進行壓平,電流強度由低向高進行調整,20min/次,以10次為一個療程,一共進行2個療程。
2.3超短波治療法
采用上海生產的LDT-CD31型號的超短波治器,以輸出的功率為200W,波長為7.37m,電極為10cm×15cm×2cm,讓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采用腰腹對置法,間隙2cm,為熱量即可,20min/次,以10次為一個療程,一共進行2個療程。在治療結束之后佩戴上腰圍,盡量使患者在較硬的床板上休息。
2.4靜脈滴注法
對患者采取每天靜脈滴注地塞米松10mg、β-七葉皂苷鈉20mg。以7d為一個療程。如患者急性發作時,另加20%的甘露醇250mL,1次/d。注意: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根據患者的胃腸反有和血壓的反應進行調整地塞米松的用量。
3結果
136例患者在經過綜合治療之后,治愈的患者有94例,治愈率為69.1%;有效的患者為27例,有效率為19.9%;顯效的患者為13例,顯效率為9.6%;無效的患者為2例,無效率為1.5%。因此總的有效率高達98.6%。
4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骨科中是常見病,也是導致患者腰腿疼痛的最常見的原因。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的變性、纖維環遭到了破壞,以至于髓核突出壓迫或者是刺激神經根,使其周圍的組織產生腫脹、炎癥、粘連等,從而導致局部充血,甚至組織被破壞以及疼痛介質的釋放,因而出現了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其引起腰腿疼痛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因素:炎癥對神經根的刺激、血中自由基產生較多、突出物的機械性壓迫、抗原抗體復合物的而產生等。對于本病的治療關鍵在于:消除無菌性炎癥的反應物,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牽引法主要是通過牽拉以及糾正小關節的紊亂,從而使局部的肌肉痙攣得到緩解,使其韌帶松弛,以減輕因張力而產生的疼痛感。通過牽引治療,從而擴大腰椎間的間隙,吸引突出的髓核,從而回納髓核。與此同時,是突出的椎間盤的組織高峰同神經根、硬脊膜指教發生移位,從而減輕張力和壓迫,是突出的椎間盤組織高峰粘連,并進一步的固定在以非刺激神經組織的位置上,從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骨盆牽引治療主要是減輕肌肉痙攣,減小腰椎的前凸,使減小脊椎間的壓力,變大椎孔降低神經根的壓力,擴張椎間隙后方使髓核的回納更加方便。在使用牽引法治療的同時運用藥物治療,效果更佳。
采用電腦中頻治療能緩解組織間的粘連現象,解除痙攣,使血液的流動加速,從而增強組織間的代謝,消除局部的炎癥,與此同時還有很好的鎮痛作用。使用小劑量的超短波治療,能夠加強組織的傳導性和興奮性,從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以及淋巴液的循環作用,促進炎癥滲出物的吸收。讓患者仰臥在較硬的板床上休息,主要是為了充分的放松脊椎,恢復生理性的弧度,降低腰椎間盤的藥理,非常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靜脈給藥主要是為了減輕神經根的無菌性的炎癥水腫,從而改善局部血液的循環,阻止炎癥的再次侵入,并且使神經根的敏感性降低。甘露醇不僅有脫水作用,還能清除血液中的自己基。地塞米松不僅能穩定血管的完整性,還能抑制炎癥介質的產生,從而消除因繼發炎癥刺激和水腫壓迫神經根導致的神經根的慢性損害。根據本文的觀察,對13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采用綜合療法,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牽引法、電腦中頻治療法、超短波治療法、靜脈滴注法等,方法操作簡單、安全、方便、可靠,是值得醫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