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專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1世紀以來,新媒體讓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新生了多種平臺,尤其是視頻門戶網站和直播平臺。例如在社交平臺上頗有影響力的“谷阿莫看電影系列”,“Papi醬”系列,以及在快手、映客上的直播主持人。他們即使非科班出身,卻因具有吸引力的語言特點有穩定的受眾,而且節目的主題非常有趣貼近生活,往往一改人們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固有印象,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令人眼前一亮。同時,這些主持人聚焦年輕人的生活,在受眾中引起共鳴,擴大傳播影響力。本篇論文的選題立意是基于欒軼玫教授的融媒體研究講座的,筆者闡述了融媒體時代中網絡媒體的發展方式及未來前景。
關鍵詞:融媒體;視聽傳播;網絡視頻媒體
一、引言
近幾年,不少以傳播知識為主題的網絡視頻節目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些節目的興起主要有賴于當今時代網絡技術的大發展,但同時與在這些節目中擔當重任的主持人是分不開的。本文章重在分析網絡傳播節目的發展、特點和未來模式,闡釋網絡傳播媒體本身傳播特點與優勢,幫助我們如何更好的將傳統電視節目與網絡平臺融合,發揮出廣播電視最大的影響力。網絡傳播媒體具有時新性和傳播范圍廣泛的鮮明特點,是新媒體融合時代下產生的新型藝術樣式,都使它在受眾中產生了極大的感召力,使其本身具有了很大的研究價值。本文章不僅可以對網絡傳播媒體的研究和理論起到擴展的作用,同時創新傳統電視節目和綜藝節目的未來形勢發展的模式研究。
二、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現狀
在融媒體時代,網絡視頻節目是主流。網絡傳播媒體,也是網絡自制節目,創作、錄制和后期等基本都是由網絡平臺推出的,比如網絡綜藝,網絡談話類節目,脫口秀及綜藝節目等。網絡傳播媒體劃分為短視頻、網絡劇、網絡脫口秀節目、網絡在線節目等幾種類型。
(一)短視頻/UCG脫口秀UCG脫口秀和短視頻模式。視頻網站成立早期最受歡迎的模式,選材由網友,比如Youtube模式。UGC的優點是互動性強,作品品質良莠不齊,不易把關。甚至有些平臺放權給網友出主意,然后平臺進行自制劇。例如,2008年由騰訊視頻出品的《嘻游記》,網友除了作為觀眾群體,還能當編劇,甚至決定情節的發展。不過,這種邊拍邊播制作方式,對于網絡傳播媒體來說比較不容易,有實力的制作團隊是更好的選擇。短視頻系列劇。它們的特點是每一期的時間短,所播出的數量少,優酷的《嘻哈四重奏》是典型,這一類作品由一個個獨立故事組成。這類視頻的特點在于①拉動互動(不會有明星參與)、增加親近感。②題材定位明確,主打年輕族群。③符合當代碎片化趨勢。這種松散的敘事方式更加結合受眾的收視習慣。缺點是,題材局限,雷同度高,加上成本低廉,難以創造價值。
(二)綜藝、在線節目等其他類型綜藝節目在發展過程中,收視率和話題性都有所上升,再加上有豐富的制作經驗的策劃團隊,有很大的資源和資本開啟新話題,同時也能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的趨勢,打造完美的品牌形象,進而被其他組織視為模范組織的原因應為其所呈現的成效,而非組織規模和形式等背景性條件。更何況同時段的直接競爭者,選擇模仿對象的同時,也可能受到策略取得管道、可施行程度等因素干擾,亦無法證明單純依組織外在特色進行模仿。網絡綜藝節目內容更自由,不受到電視節目般的約束,無論是后期制作,節目內容,和節目話語,都很前衛大膽。網絡傳播媒體也會自制電視劇,目前在我國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網臺聯動,也就是影響制品平臺結合電視臺合作的方式。讓制作水平精良的制作團隊參與自制內容的生成,這樣一些新起的網絡平臺媒介可上架較具有水準的電視節目。第二種方式為網站全權自制自播,這是多數視頻網站最理想的制作方式。憑借高收視率的情節加上演員和后期的制作,按照觀眾的思維觀念的加入雙向交流的內容,調整發展等,這種自制方式減少投資。
三、我國的融媒體視聽傳播的發展現狀
自2005年以來,視頻網站市場進行了一個大輪回轉變,上百家視頻平臺合并和融合至近10家主流網站。尤其是,優酷和土豆的合并、百度收購PPS視頻業務、人人網并購56視頻網站等讓人們深刻發現了媒體融合的趨勢。經過整并與合作后,我國目前占據榜首的網絡公司有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騰訊公司(Tencent)(簡稱BAT)在網絡傳播媒體行業付出不少資源,合并了共43個公司;各自開發了10個產品(其中百度4個,阿里1個,騰訊5個)來看,從這也能看出網絡經濟在最終視頻網站走向電子商務,甚至是影音電商時的角色。其中阿里巴巴更在社交、網絡視頻、出版、新聞資訊、影視/廣電等細分領域投大量資金并購,成功的與百度和騰訊進行分庭抗爭,在傳播范圍中顯示出了更多的影響力。根據《2013年第三季度資料產品監測報告》顯示,觀眾最喜愛的視頻內容是網絡電視劇,尤其是喜愛觀看綜藝的數量已經超越了電影行業,在網絡電視劇方面,喜劇題材的收視排行居冠,觀眾人數穩定,約在3.4億人左右;2014年是網劇元年,“平臺提供方”到“平臺提供方+內容出品方”的成功升級。自制劇更有良好的互動性,在愈加繁忙的社會節奏中,契合了受眾碎片化收視習慣,而且自制電影、商業定制劇等成為了新型發展模式和發展趨向。
四、融媒體的新時代特征
根據Cisco預估報告顯示,全球消費者上網流量至2019年時將有80%來自于線上影音平臺,若再納入“點對點”(P2P,peer-to-peer)影音傳輸所產生之流量,比例將更為提高。另外,就我國線上影音收視情形而言,根據comScore與創市際所作的調查顯示,我國總計約有1,166.5萬位網絡使用者,相當于全國86.2%的網絡使用人口透過臺式電腦或筆記本電腦瀏覽線上影音,每位使用者當月瀏覽時間約為1,240分鐘,瀏覽次數約有238.9次,顯見線上影音平臺已成為我國網絡使用者接收影音服務的主要來源。透過網際網絡傳輸的線上影音服務又稱為視頻流媒體,其指影音內容透過開放式IP網絡(網際網絡),以串流或下載方式傳送至電視、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平板或筆記型電腦等終端設備,以供使用者觀賞之服務。媒介的數字化也會引起分享和效果的數字化,這是在當今網絡傳播時代中的重要特征。程序化購買的迅速發展推動媒介的價值精準的變動,可以讓人們精準的衡量其具體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廣告公司在眾多品牌中挑選最合適的資源可以更加有標準和底線。移動網際網絡時代促使了分享的數字化,在推介中,人們可以清楚的觀察受眾轉發給了多少好友,進行了哪種活動的參與,這是一個跨越式的進步。效果的數字化對評估效果開通了更加精準的渠道,從而達到數據的可靠性和時效性。
(一)自媒體化在傳統的媒介使用中,企業若想發出表達自我的言論是很難做到的,還要把各類強勢媒體的溝通和合作工作,而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都是媒介。企業可以成立官方自營媒介,如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Facebook主頁,Youtube頻道,Instagram等建立全媒體矩陣。自媒體化的制勝法寶是把握社交創新和內容的感召力,首先思考用戶為關注這個媒介的原因。營銷要從頭做起,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網絡傳播媒體工作者,慢慢實現跨越式的增長,粉絲數量愈發增長。而如今的網絡節目同樣需要思考這一問題,是應該將節目依附在原本的視頻網站、創作公司,進行整齊劃一的管理,還是分析出節目的特點,讓節目自身成為一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相對獨立的傳播媒介呢?
(二)社群化粉絲經濟越來越顯示出中心化的特征,企業和網紅是這個圈子的最佳專注點。現如今,模仿小米是非常流行的趨勢,組建后援會和一些大大小小的粉絲團,加大與受眾的溝通渠道,通過線下見面會推介。大家形成互助關系,比如香港的D2Place、Portland180+定期舉辦知名博主線下市集活動,除了博主之外,粉絲和普通路人同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參與,而且每一個人都能夠分得屬于自己的一杯羹,這種體系更為創新,比傳統的粉絲經濟更有連接性和活躍度。另外,股權眾籌也是經典的一種社群化傳播媒介,讓全世界有共同的目標和審美情趣的人發展到一起,讓他們直接成為企業股票的所有者,而他們以后就繼續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中心點,在朋友圈中形成多級傳播,最終形成口碑傳播,擴大影響力。
(三)利用互聯網優勢擴大傳播效應網絡傳播媒體原本是在移動互聯網、移動智能終端等發展到一定水平程度下的必然結果,比如Papi醬的節目走紅的原因,除了利用了當今互聯網自制節目的風潮與中國互聯網使用者人數激增的現狀之外,更重要的是節目內容具備了適合在互聯網上傳播的特點。也就是說,Papi醬是一個利用粉絲效應進行深度傳播的自媒體,Papi醬雖然與一定的傳播平臺(如邏輯思維、愛奇藝、美拍)有合作關系,但是自身的內容編輯行為并沒有受到過多的影響,保留了最為原始的屬于Papi醬節目的性格特征,其次Papi醬與受眾的互動不僅止于短視頻中的互動,在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等多個社交平臺均有開設自己的帳號,更好地傳播“Papi醬”這一品牌。這樣的網絡自制節目傳播特征可以說對Papi醬的節目制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五、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習《新聞1+1》《新聞周刊》《新聞調查》《新聞聯播》等老牌喜聞樂見節目,我們應該順應融媒體時代潮流,在堅守傳統媒體的陣地情況下,充分發揮這類新興節目的優秀之處,滿足受眾需要。
參考文獻:
[1]清研智庫.2015年網絡視頻校園用戶行為調查報告[R],2015.
[2]范萍萍,馬莉英.網絡自制劇:多方推手助力前行[J].視聽界,2014(4):74-76.
[3]葛明駟.網絡自制視頻節目類型分析[J].皖西學院學報,2016(01).
[4]姚喜雙.新媒體背景下的廣播電視語言研究[C].語言文字法制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第七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
[5]周峻.新媒體背景下的廣播電視語言研究[J].南方農機,2015(003):90-91.
[6]王海燕.淺議網絡語言對廣播電視語言的影響[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010):53-54.
作者:李培文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