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應用型人才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稅法課程的特點
(一)綜合性強
稅法是一門集會計、法律、財政和稅收管理等知識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要想學好稅法課程,熟練掌握稅法知識,必須具備法學、會計學、財政學等知識背景。比如對稅法概論中稅收法律體系的構成要素、納稅人的權利義務等內容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法學知識背景。因此,要優化稅法課程的教學效果,應當合理安排稅法課程的先修課程如法律基礎、財政學等課程,也要求稅法課程教師具有一定的綜合知識積累。
(二)實踐性強
從稅法課程的內容構成來看,既包括稅法的基本原則、稅制變革歷程、納稅人的權利義務等基本理論,也包括各稅種的納稅人、納稅范圍、稅額計算,以及稅款的征收管理、發票的使用和管理等實踐性知識。無論是實踐性知識的掌握,還是對于基本原理的理解,都要建立在大量的實際操作教學基礎上。因此,稅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三)時效性強
我國稅收法律立法層次較低,不僅沒有稅法典,而且除了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及車船稅由人大立法之外,其他稅種立法都是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呈現,并且變動頻繁。比如《個人所得稅法》先后于2006、2008、2011年修訂多次,在流轉稅領域先是在2009年完成了從生產型增值稅到消費型增值稅的改革,又在2012年啟動了“營改增”改革,而稅法教材卻有一定的滯后性,往往都是在稅法變動一段時間后,才完成稅法教材的修訂,給教材的選用和教學過程帶來了很大困難,特別是近年來,教學中往往只能使用與實際稅制不符的教材。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有關概念
1.教學服務型大學與應用型大學的關系
在給教學服務型大學所下描述性定義以及其他學者研究的研究上,劉獻君認為,教學服務型大學可以定義為: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以推動知識的創新、傳授、應用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為宗旨,全面構建新型的教學與科研模式、組織制度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的現代大學。它具有開放性,應用性,多樣性,地方性的特征。那么教學服務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是什么關系呢?“應用型”是相對“學術型”而言的,主要使用于人才培養目標,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學服務型”是相對“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而言的,是高等學校分類中的一種類型,有助于解決學校的戰略定位問題。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學校的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益多元化。如果自我封閉、脫離社會、高度趨同這些問題不解決,高等學校將無法健康發展。教學服務型大學的提出,使地方高校找到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定位。教學服務型大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同學強調“應用”。因此,兩者并不矛盾,教學服務型適用于高校的戰略定位,應用型適用于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什么是應用型本科人才
“應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對于學術型(理論型)本科人才而言的,是一種人才類型。它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所具備的能力應用于所從事的社會實踐,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它與學術型(理論型)本科人才在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在知識結構上,應用型本科人才不過分強調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更注重專業素質、能力的培養,將以學科為導向的學術邏輯體系轉變為以專業為導向的技術邏輯體系,學科要服務于專業,理論以適用為度,強調服務生產一線、管理生產一線的能力。既要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盡快適應崗位需求,也要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能力培養上,應用型人才不僅要強調實踐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專業能力,也要注重溝通、協調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強調就業能力,還要強調創業能力培養。在素質結構上,應用型人才更強調職業素養。這里的職業素養,不僅僅指職業技能,還包括職業道德、責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質、意志品質、身體條件等??傊瑧眯腿瞬胖饕钦莆蘸蛻弥R,而非科學發現和創造新知,培養應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擁有豐富的職業技能,擁有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擁有終身學習、不斷提高的潛力。
3.人才培養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是最早使用“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概念的文件。文中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1998兩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的主文件《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教育部原部長周遠清對“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概念也進行了闡述:“所謂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蔽核翟凇杜囵B模式論》一書中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基本樣式,是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途徑、培養方法等要素的結合概括?!本C上所述,我們可以說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
第一篇
一、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明確
人才培養定位問題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的問題。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大多重視學術型人才,而輕視應用型人才。即使是已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多是流于口號,培養目標模糊,按學術型人才的路子來培養應用型人才,同質化嚴重,缺乏自身特色。導致所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應用性不強,兩不像、兩不強。甚至有人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本質就是以損失學術性為前提,是向職業院校靠攏,這種學術型導向的人才觀念也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起到了一定的阻礙。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雖然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認同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但是究竟什么樣的人才是應用型的人才,學術界的探討也不是十分清楚,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對此標準就更是不甚了解,各種觀點之間存在分歧。應用型人才和創新性、復合型人才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還存在很多爭議。例如,有些學校明確提出要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可是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卻提出建設和學術型人才一樣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而使地方本科院校對自己各學科的專業目標定位不很明確,這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定位,學的知識多而雜,致使學生畢業以后社會競爭力不強。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不完善
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層次和類型,有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就會有什么樣的人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須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理論教學實施是輕車熟路,教學成本較低,實踐教學需要自己摸索創新,又受到場所設備等條件限制,即使有些課程設置了實踐環節,也沒有實際去做,流于形式。大多采用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對于案例教學、模擬仿真教學、現場教學、校企合作等現代化的教學模式較少采用,偏重于理論教學,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鍛煉重視不夠。考試考核評價上偏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技能。考試的形式大多采用閉卷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知識掌握程度為主,缺少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評價考核方法。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僅僅進行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第一課堂之外還需努力建設第二課堂,教學之外還需要積極建設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要重點建設相應的具有產學研功能,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的開放式的實驗中心或實訓基地,從而增強學生實踐能力。但是當前,許多高校都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就是實踐實訓基地不足。許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實踐條件限制,對于實習等實踐環節采取分散自主實習模式,造成了學生不能得到有效的實踐鍛煉,很難使其掌握真正的實踐技能。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不強
摘要:應用型翻譯人才是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溝通交流的中堅力量與后備人力資源。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構建沿線各國以及輻射區域內的友好、互聯、互通合作伙伴關系更是對翻譯人才的專業性、技能性、經驗性等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也給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難度的挑戰。以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針對翻譯人才市場需求、地方性翻譯人才培養現狀以及當前校企合作模式下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措施,以完善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方案,提升校企合作的實際成效。
關鍵詞:校企合作;翻譯人才;地方高校
一、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高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形式眾多,合作內容以及合作深度因專業的應用性與實踐性等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主流合作形式如下。
(一)招生就業
高校與企業在招生與就業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針對社會性事件或市場發展熱點需求而孕育出的招生、人才集訓、人才輸出就業。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在全民備戰奧運的市場環境下,北京外國語大學與北京當地的翻譯機構、體育孵化中心等單位開展應用型翻譯人才招生與速成型培訓,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提供應用型翻譯人才培訓的師資力量,相關企業模擬奧運場景,為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與實踐鍛煉提供逼真的學習環境,最后將培養的翻譯人才輸送到體育孵化中心等相關單位從事奧運翻譯相關工作。
(二)師資合作
進入21世紀,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更加緊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進一步加快,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人才強國戰略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對于高等學校來說,努力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性、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國際貿易專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社會需求量巨大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更加深入,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世界經濟活動中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長,尤其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對外貿易額更是進入了增長的快車道。后來雖然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2010年又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其速度比前幾年更快。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中國具有外貿自營權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多,需要懂得國際貿易業務知識的專業人才數量巨大。同時大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也急需大量既懂外語又熟悉國內外貿易規則的國際貿易管理人才和業務操作人才。根據有關資料,我國出口外向型企業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需求很大,比如進出口業務主管、外貿職業經理、跟單員、報關員、報檢員等都比較緊缺。通過對湖北武漢、黃石等地的紡織服裝外貿企業調研,這些紡織外貿服裝類的外貿企業對國際貿易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外貿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貿業務員、跟單員及單證員,其次是貨代員、報關員及報檢員。但是,除了這些外貿業務技能以外,還要求他們要懂得紡織服裝面料、工藝等方面的知識。因此,我們在培養國際貿易本科專業人才時,就要結合我校紡織行業特色,培養出既精通外貿業務技能,又懂得紡織服裝知識的綜合性、應用型專業人才。
二、國際貿易專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一定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較低
伴隨著高校的擴招,許多高校不僅大量增開新專業,而且片面強調數量規模的擴大發展,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是高校擴招后發展最快的熱門專業之一。但是國際貿易專業存在師資匱乏,尤其是有外貿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不足;教學軟硬件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弱等問題,這樣就進入專業熱而就業難的怪圈。
2、特色不鮮明,不符合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