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資源資產管理及國土空間規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近年來,我國加大了生態治理與修復的工作,但因為很多工作都是以散點式進行的,加之缺乏執法的力度,同時我國很多國民尚未樹立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開始了大部制改革,同時施行了“多規合一”的政策,這對我國自然資源的管理保護工作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文章就對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關概念進行了分析,然后闡述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國土空間規劃之間的關系,接著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探討加強自然資源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對策,希望能為業內人士的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國土空間規劃;問題;對策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對于自然資源的定義和解析,所謂的自然資源,就是指一些天然存在的、有使用價值的、可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和[1]。在實際生活中,自然資源扮演著橋梁和紐帶的角色,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并完善對自然資源資產的管理,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促進其與空間規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從而保證我國社會的健康、穩定。
一、相關概念界定
筆者在上文已經對自然資源進行了簡單的闡述。那么什么是自然資源資產呢?在筆者看來,所謂的自然資源資產就是當前條件下所有的自然資源總和。而且,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直接關系到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在環境承載力評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謂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指在某一時期、某一狀態條件下,某一區域的環境資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規模及經濟規模的大小。換句話說,就是該地區的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經濟與社會活動的限度。根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并通過的《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對“國土空間規劃”的定義,國土空間規劃是指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并統一的規劃。這種“多規合一”,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早在2014年,國家發改委就開始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推行了“多規合一”,隨著自然資源部設立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司、國土空間規劃局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三個專職機構,從行政架構上為“多規合一”的實施提供了保障[2]。
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關聯性分析
(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是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在實際生活中,國土空間規劃人員通過綜合調查區域國土空間,并對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綜合評價,不僅能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持,同時還能夠為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建設提供準確的資源數據參考,保障國土空間規劃可靠落地。
(二)國土空間規劃能調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著自身的極限,而通過科學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尊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在其極限范圍內合理進行社會經濟的發展建設及相關產業布局,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有效調節并發展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實現二者的和諧共生。
(三)二者之間相互制約并相互影響基于以上的分析,國土空間規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互制約:國土空間規劃影響著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大小,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大小則決定了國土空間規劃的布局,二者互相影響,通過科學判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大小可以合理進行國土空間規劃,而通過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又能改善并提高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三、當前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國土空間規劃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環境資源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特別是工業化建設的加速,更是影響了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使得我國的環境質量越來越差。正是這種犧牲資源環境的代價,導致我國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低,自然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3]。目前,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大力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節能減排,強化環境修復,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二)國土空間規劃處于起步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不斷加速,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加之我國政府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起步較晚,缺乏深入的研究。在這種快速發展的模式下,我國部分地區城市發展規劃比較混亂,城市土地利用關系紊亂,土規和城規矛盾突出,沒有根據資源環境的需求利用土地資源。為解決這一矛盾,全國開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但目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正在起步階段,面臨種種困難。
四、加強自然資源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的策略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我們必須結合實際開展城市群、都市圈和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科學布局我們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體現出國土空間規劃的戰略性、科學性和協調性,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權威,加強其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4]。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一)完善法律體系,科學定位國土空間規劃功能正如筆者在上文所述,國土空間規劃是根據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進行基礎、長期以及戰略性的綜合規劃。要想加強自然資源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首先必須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并科學定位國土空間規劃的功能,這樣才能保障自然資源合理有序地開發保護,逐漸提升我國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
(二)健全工作制度,構建完善的工作體系隨著“多規合一”政策的實施,要想加強自然資源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我們還必須健全工作制度,構建完善的工作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評價,更合理地進行國土空間的規劃,并不斷優化國土空間規劃的流程,促使整個規劃工作各環節能相互銜接,緊密聯系,進而提高規劃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更好地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撐,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三)加強教育培養,提高規劃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直接關系到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在完善法律體系、健全工作制度的同時,還必須加強教育培養,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在實際操作中,國土空間規劃部門應組織工作人員進行教育培訓,通過教育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儲備,同時傳授他們相關的法律法規,促使他們能夠科學、合理、準確地判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而科學進行國土空間規劃,促進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在“多規合一”政策實施的背景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且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之間的關系及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落實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程美才.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7):593-594.
[2]董祚繼,田樂.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J].景觀設計學(英文),2019,7(1):88-93.
[3]劉昌昊,向丹.關于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的思考[J].中國標準化,2019(18):223-224.
[4]嚴金明,王曉莉,夏方舟等.重塑自然資源管理新格局:目標定位、價值導向與戰略選擇[J].中國土地科學,2018,32(4):1-7.
作者:胡玉明 單位:甘肅省自然資源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