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自媒體下歌劇藝術革新發展思維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歌劇藝術轉眼已走過近百年的歷程。回首過往,曾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令人感懷,更有一幕幕動人的場景和偉大的人物牽動著幾代人的心緒。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歌劇藝術的創作與演繹仍舊砥礪前行,在劇場內外綻放出耀眼的光彩。任何一種藝術形態的發展都需要與時代同步。這不僅涵蓋了在創作本體層面對于題材及內容的推敲更新,還需緊隨時代“脈搏”,掌握藝術形態在社會文化傳播領域的升級轉變。中國互聯網技術的社會化普及在經歷了二十余年的蛻變之后,如今已成為最重要的媒體形態之一。它不僅引發了文藝創作與表演領域的多重變化,也使觀眾的文藝欣賞審美不斷提高。尤其在“自媒體”時代到來之際,社會大眾成為了虛擬網絡中信息塑造、發布、傳播和品評的主體,這對于以歌劇為代表的文藝發展而言,顯然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自媒體時代歌劇藝術常規傳播形式的困境
互聯網技術在近二十年來的發展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從孱弱的“撥號網絡”不斷向帶寬極限挑戰的過程中,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媒體形態先后經歷了“多媒體”“融媒體”“全媒體”等標志性的階段進程。這不僅說明了媒體技術本身日趨強大,也顯示出其對社會各行各業的深遠影響力。“自媒體”作為全新的網絡聚合體產物,具有廣泛的社會群體包容性,被稱之為“全民媒體”。它可以利用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在內的各種表現方式,以“分享”之名,通過個人操作行為在公眾網絡中發布。憑借著“樹狀傳播”的網絡信息拓展特性,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幾何倍數的分散能力。使有價值的信息內容為公眾所接受,并依靠“回復”和“評論”等方式產生互動效果并激發更多外延的信息內容,這便是“自媒體”的傳播特性與優勢。歌劇藝術從其本源來講,在幾百年前誕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時便是以一種高雅藝術的形態出現。它要求欣賞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綜合文化基礎,并對美聲唱法和舞臺表演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其面向的社會群體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二十世紀中葉,中國民族歌劇在對西洋歌劇的改良過程中,借鑒了傳統戲曲的表現形態,并植入了傳統民歌和民族唱法的藝術體例。重視戲劇內容的起承轉合,進而符合當時觀眾的審美情趣,也與時代背景遙相呼應,社會反響強烈。但是,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歌劇的創作逐漸趨于開放,中西合璧成為主流創作觀念,對西洋歌劇的基本結構及舞臺呈現方式更加重視,也確立了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為主導的藝術格調。眾所周知,在文藝市場化發展的今天,商業元素成為支撐藝術發展的主要動能。而在刺激大眾文藝消費時,青少年群體當仁不讓成為主要人群。不難發現,在這一市場循環鏈條中存在著一些錯層和問題。比如:青少年群體的主要文化產品消費渠道來自于互聯網,消費產品趨向于現代音樂和時尚文化。而以歌劇為代表的高雅藝術,如果缺乏與市場對接的能力,則勢必會影響產業鏈條的收益。由此挾制創作投入,影響創作質量,形成惡性循環。尤其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自媒體”時代,一方面,青少年群體對于文藝作品的欣賞渠道,越來越多地選擇了低成本、可選擇和便捷易得的各種自媒體客戶端。受到商業利益的慫恿,有許多時尚音樂符號在潛移默化中被商業營銷者植入。歌劇作為一種遠離大多數青少年文藝欣賞范疇的藝術形式,被束之高閣;另一方面,中國歌劇在當下的創作思維中,呈現出民族性和現代性的雙重軌跡,更多依賴在大中型城市劇場的實體巡演。雖然這是歌劇表演的基本形態,無中介體的現場感效果也無可替代,但單一的結構模式在傳播層面極大限制了歌劇藝術的社會推廣。其受眾人群狹窄、觀賞頻率低、演出成本高以及輻射影響效果有限,還在潛移默化之中有意與時尚文藝形態之間拉開了距離,造成一定程度的隔閡。中國歌劇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在堅持藝術本源的基礎上,選擇商業化和興趣推廣的兩條道路齊頭并進。前者在傳統互聯網生態下并未取得充分的優勢,造成了歌劇藝術在新世紀以來,只能沿著劇場商業軌跡緩慢前行。而后者對于大眾審美興趣的培養,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是不容錯過的機遇。這大概是互聯網時代為中國歌劇振興發展提供的一次難能可貴的契機。
二、自媒體環境下“以點帶面”的歌劇傳播思維
在社會媒體傳播形式不發達的年代,傳播本身雖然始終存在,但并沒有為許多人所重視。無論是歌劇還是其他藝術產品,只要能夠創作出來,就不缺乏社會的關注和觀眾的接納,儼然一副“賣方市場”的趾高氣揚。但隨著文化產品的日趨豐富,具有競爭關系的同類型產品憑借著在傳播層面的優勢和自身藝術品質上的卓越表現吸引了更多的觀眾注意,于是便有了競爭,并連帶出現了優勝劣汰的殘酷性。就中國歌劇藝術而言,在二十世紀中葉最初崛起時,深得觀眾喜愛,在大江南北可謂有口皆碑。這一方面得益于其在題材創作和表演形式方面符合時代需求,通俗易懂,易于與觀眾產生共鳴;另一方面也在于同類型藝術作品并未大量出現。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影視業的發展水平突飛猛進,加之電視機進入千家萬戶,以歌劇為代表的傳統戲劇及戲曲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社會傳播性大大減弱。究其原因,除了歌劇本身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追求高雅,在演出環境限制、票價門檻、欣賞專注度、審美理解能力等方面均對普通大眾設立了較高的門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觀眾的觀賞欲望,將自己一步步逼向“高處不勝寒”的位置。之所以說自媒體時代可以為中國歌劇發展解決困擾,是因為在全新的虛擬媒體環境中,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改編歌劇表演的傳統面貌,重新培養青年觀眾的審美情趣。走上一條從微觀途徑出發,逐漸拼接完整歌劇畫面的道路。一方面,“以點帶面”的傳播發展基礎,在于突出“點”的精彩之處,遵循自媒體傳播的特性,喚醒大眾的關注和求知欲。既然整臺歌劇作品的觀賞,在當前的國內文化環境中,無法做到在每個城市為所有觀眾呈現,那么通過互聯網途徑的傳播就變成了必然。有別于傳統模式下將整部作品的錄像、復制并上傳于互聯網平臺的“簡單粗暴”,自媒體時代的信息發布特征在于“短小精悍”。一篇發布在微信公眾號中的千字短文,往往占用讀者幾分鐘的瀏覽時間;一條短視頻可以在數十秒左右的時間內傳遞完整的主題內涵。這種“速食性”和即時性的特征,占據受眾很少的時間,卻容易達到“過目不忘,意猶未盡”的良好效果。歌劇作為一種“以歌演劇”的藝術形式,綜合了豐富的元素構成,比如:唱段、表演、音樂、舞美、劇情及人物,均是可以單獨提煉的“點”。在呈現于自媒體網絡中時,足以通過文本、圖片、短視頻等方面將精彩之處呈現,如同影視劇的花絮預告一般,使觀眾理解其中的藝術魅力,體味歌劇藝術的美妙之處。另一方面,自媒體中對于“點”的精雕細琢,可以開辟歌劇研究、推廣、普及的新方式,進而對歌劇創作予以啟示,受益于傳播網絡的發達。比如:在媒體公眾號這一自媒體渠道中,與歌劇有關的資訊主體十分豐富,包括歌劇知識普及、新歌劇信息速遞、歌劇制作官方主體、歌劇票務及市場運營體等,通過開辟多個相關欄目,向公眾推介各種歌劇信息。比如:相關的自媒體“歌劇之家”中包含了“中國歌劇”“外國歌劇”“著名作曲家”等多個板塊,方便用戶搜索定位;“歌劇雜志”是《歌劇》期刊雜志的自媒體客戶端,不僅與實體刊物同步發表近200篇原創內容,還專門為用戶提供歷史文章檢索和雜志訂閱服務。又如:相對于媒體中傳播主體的隱形身份,一些自媒體視頻平臺中的歌劇藝術傳播者則更為顯性。以歌劇演員為主體的抖音號最具人氣,“北大歌劇趙鵬聲樂教學”擁有31.1萬的“粉絲”量,著名歌唱家石倚潔的“粉絲”量達到13萬。“環球歌劇”將世界各地歌劇名家的經典唱段匯聚于短視頻中,獲得了31.8萬次的用戶“點贊”。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說明,公眾對于歌劇藝術的熱情并未衰減,只是在傳統媒體渠道中難以獲得密切接觸的機會,更難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各種自媒體在歌劇信息發布過程中的工作,無形中也為從業者提供了一次冷靜觀察和理性思考的過程。思考在面對觀眾的訴求時,如何使歌劇藝術創作更“接地氣”;如何能夠使青年觀眾重新回歸劇場;如何在歌劇創作題材和表演形態上與時俱進。自媒體在由點及面的傳播發散過程中,為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新思維和新策略。在各種藝術形態“爭奇斗艷”的當代文化環境中,歌劇應當轉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狹隘觀念,在自媒體網絡中主動尋求存在感,搭載優質的“媒體快車”。
三、自媒體生態氛圍中以互動交流為基點的傳播思維
自媒體的顯著特征除了點狀信息發布的精致,還在于“其樂融融”的互動交流特性。由于信息發布的主題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官媒”,自媒體之“自”則體現出自由、自我的隨性從容。在同時將信息發布、傳播、交流、反饋的權利提供給個人用戶之后,顯然有更多的文化信息點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在輿論環境中形成不可估量的傳播互動與“發酵效應”。就歌劇藝術在自媒體生態環境中的生存流轉而言,多層次的互動交流不僅將傳播力量無限放大,也使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受眾個體,對歌劇藝術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首先,暢通的信息發布環境是圍繞歌劇藝術展開互動的基礎條件。“Operabase是一個少有的巨無霸型西洋歌劇門戶網站”。在這一領域的制作水準和信息供給能力可謂首屈一指。網站提供七種語言支持,欄目包括新年度全球各地音樂節信息資料、開閉幕時間、日程安排,還有自1999年以來全球3萬場歌劇演出的詳盡信息,轉載《泰晤士報》《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中有關歌劇院和唱片公司資訊的內容。在“歌劇評論”欄目中,主辦方與樂迷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秉承著專業的視角和評價方式,在評論區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近年來,國內自媒體公眾號和企業號頻繁翻譯轉載Operabase網站中的資訊信息,并由此形成國內版歌劇資源的匯聚,為大眾觀賞和評論提供指導幫助。從數以萬計的點擊量來看,社會反響十分熱烈。其次,交流互動可以在用戶之間進行,也可以在導演、編創者、演員與觀眾之間建立虛擬的交流平臺。相對于主流媒體以褒獎為主的評論格調,自媒體中的交流互動更加直率犀利、客觀多維。一者,歌劇表演常規傳播渠道中的欣賞交流通常是二元性、單向化的,觀眾的許多感觸、不解、思考都無法直觀、及時地反饋給創作者。這些預反饋信息中,除了一些感言和答疑解惑,也有基于觀眾視角和專業欣賞者視角對作品提出的建議。但遺憾的是,由于反向信息傳播不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自媒體的顯著革新在于“個體在過去是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如今卻變成了傳播者,且能夠依賴網絡技術作為對外界傳播信息的工具”。其所開放的評論渠道,不僅可以通過留言的方式進行短評,還可以通過微博和朋友圈等途徑撰寫長篇觀后感。在直播平臺中,可以面對面的與主創人員進行連線交流,通過多人互聯組建網絡會議。這樣的交流方式不僅技術先進,而且能夠充分獲得來自觀眾方的反饋意見,過程中所積累的交流經驗對于雙方來說都是十分寶貴的;再者,基于自媒體環境的內部交流互動,往往能夠形成合力,產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延。近年來,中國歌劇無論在原創作品或國外譯制作品的創作方面,均獲得了顯著成就。歌劇藝術在中國文化語境中被刻下了顯著的民族化烙印。借助自媒體無國界的傳播能力,將中國的優秀歌劇文化快速地傳播到國外的自媒體平臺中,借此形成一條本土歌劇文化國際化傳播共享的有效途徑,以唱響來自中國的歌劇之聲。此外,自媒體與軟件、程序開發之間的結合,還可以形成用戶與歌劇情境之間的虛擬融合。隨著自媒體發展程度的縱深,通過鏈接方式可以推廣程序軟件,并通過智能化大數據的定向搜索,準確捕捉相關人群投送信息。比如:歌劇愛好者不僅是通過網頁鏈接被動“播放”歌劇內容,還能夠提供多種多樣的互動游戲,使歌劇愛好者身臨其境地投入其中。部分程序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用戶進行心理測試,進而匹配與用戶氣質相仿的歌劇人物,并通過短視頻的方式推送人物唱段、歌劇簡介等信息。這種人機互動式的交流十分新鮮有趣,也符合當代青年觀眾獵奇的心理特征。自媒體時代所提供的諸多便利條件,為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繁榮保駕護航。相信在未來,5G時代的自媒體必然與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加深融合程度,其發展能力不可限量。無論是歌劇藝術工作者還是運營推廣者,都應順應時代發展,主動對自媒體傳播力進行探究并加以應用,從而實現生產、傳播、回饋及消費等各個環節上的時代性新變化。
參考文獻
[1]劉青.《八月桂花開》中紅色歌劇文化傳播探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1,31(02):82-84.
[2]付光琪,匡傳英.紅色歌劇排演在校園文化傳播中的意義[J].當代音樂,2021(05):50-52.
[3]畢寶儀.發展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歌劇事業——原創歌劇及業態優化的多維思考[J].當代音樂,2021(09):4-8.
[4]尹瑋.珍視紅色文化之源尊重民族歌劇規律[N].長沙晚報,2021-07-26(004).
[5]劉芬芳.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民族歌劇藝術探索——原創民族歌劇《羊角花開》的審美賞析[J].藝術研究,2021(01):95-
作者:劉冰 單位:天津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