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近代中學教育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存在問題及現狀特征
(一)重制度研究、輕思想闡釋
不難發現,就近代中學教育研究而言,對人物思想的研究雖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相比中學教育制度,目前,學界對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說還不夠系統全面,已有的為數不多的論及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文章,雖然從各自視角對個別人物的中學教育思想做了探討,但論述較為零散,還不夠全面深入,理論層次還不夠高?,F有的研究雖然也涉及了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論述,但從整體看,缺乏系統的分析和全面的解讀,有的注重史實的描述,缺少理論的分析,有的又側重個別代表人物思想的分析,而忽略對一些政府官報、民間文本解讀,有失分析的整體性。對近代中學教育思想還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研究體系,同時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一本以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為視點,全面、系統地透視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發展歷程的研究成果出現,近代中學教育思想對豐富近代教育思想史的重要作用也尚未得到學界的充分認識和重視。
(二)缺乏問題意識
研究者們對中學教育思想論述,雖然是談及了近代某個人物的中學教育思想,但從總體來看,僅僅是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一個“點”之一。多數論者只是就某個教育家的中學教育主張和教育理論的泛泛而談,對這些教育家的中學教育主張形成的背景及相互聯系的考察則鮮有論及,對各種中學教育主張的比較分析也為數不多,可以說,目前尚有更多“面”的中學教育思想還未被系統論及,波瀾壯闊的近代中學教育的歷史畫卷中,究竟蘊含著哪些教育思想,有哪些經驗和教訓是值得后續改革者和研究者借鑒吸收的問題?當前中學教育的發展,面對種類繁多的變革方案,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吸取過去的經驗,這些問題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二、深化近代中學教育研究的構想
(一)研究重心由中學教育制度研究轉向中學教育思想研究
在近代中學教育發展史上,影響中學教育活動的,不只是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那時期有影響的教育人物的活動,以及他們參與到教育事件中去的動機,他們對歷史環境的選擇、闡釋和了解也決定著近代中學教育發展的方向。概而言之,在教育活動、教育事件的領域當中,教育家的思想也起一定作用,不管教育事實、教育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教育人物,也不論歷史環境有多么地固定或多變,最終決定整個教育事件形成或最后結果的,還在于參與到教育事件中的那些人的決定,也正是由于他們意識上的意向性,某些教育事件和活動才得以定型。當然,由于教育家個人的心境氣質,現實理想和報負都不盡相同,所以決定他們的教育理論形成的背景和時代需求也因人而異,故此一些教育家有意識的教育活動,勢必會打上具有各自人格特質的鮮明烙印,而這種特質和心靈習慣又決定他們對所面臨環境的選擇與取舍。固然,教育思想史的研究,要考慮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但對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研究,則更強調的是要進入到參與過中學教育活動與改革的那些個人的教育思想里面,去進一步追究這些教育家們在參與教育活動時各自心境的變化、各自教育理念的構思和他們各種教育行動與決定生成的動機,只有這樣,才能從更廣的層面揭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歷史演進的軌跡和內涵特征,才能盡可能客觀地描述教育家們在教育事件嬗變交替關系中的思想活動,才能深入了解教育人物在參與到教育活動中的意識,才能全面考察這些教育家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意向性去認知、掌握和處理教育事實的,由此,我們才能最終洞察教育事件形成的真正動態原因。著名教育史學家陳青之曾說道:“教育之內容,包括實際與理論兩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實施狀況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屬于實際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學者的教育學說,及時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屬于理論方面。”可見,新形勢下,在注重制度研究的同時,同樣不能忽視了對教育思想史的研究。研究近代中學教育,不能只將研究的視野限定在中學教育制度上面,而應將研究的重心由教育制度轉向教育思想,特別是對近代中學教育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教育家的思想、言論、決策以及他們在教育活動中有關中學教育的主張、看法、想法、要求和建議等都應給以更多的關注。
(二)問題分析由淺入深
在近代,中國教育是在借鑒別國經驗基礎上才得以發展,逐步走向近代化的,作為教育系統中重要部分的中學教育從其產生之時起,自然也不例外,要吸取別國中學教育發展的經驗,在近代中西思想交替碰撞與滲透的復雜環境下,我國的中學教育理論者和實踐者也不甘落后,積極吸取別國教育理念,并結合本國國情,提出了具有各自價值取向的中學教育理論,他們帶著各自的理想與抱負投身于近代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中,他們的教育思想有相通也有不同之處,他們的教育言論與主張因他們處在同一社會背景而肩負了某種共同的使命,也因他們各自心性、氣質、理想抱負和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具有某些差異性,對這些差異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分析,將有助于更好地理清近代中學教育的思想體系,從而闡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內涵特征和歷史意義。
那么,對近代中學教育的研究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論述呢?今后可以注重對以下問題的分析:在近代教育思潮迭起,流派分立的大動蕩大變革時期,我國的中學教育何以近代化?我國的中學教育思想是如何孕育而成的?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借鑒了西方先進教育思想,又經歷了怎樣的自強不息和奮斗,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學教育思想?國外教育思想在中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影響的途徑是什么?產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西方和日本的中學教育思想被引介到中國后,發生了哪些變化?后來形成了哪些不同?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我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內涵特征是什么?在近代中學發展的不同時期,民眾對中學教育在課程、教學、宗旨、訓育等方面的認識是如何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在認識教育家創作著述和倡導教育理念的時代背景和動機的基礎上,分析教育家各自不同的特質是如何塑成了他們各自的教育思想的?他們又是如何利用各自的教育思想去認識他們所處的時代與背景的?他們對歷史環境所作出的教育行動上的反應,又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教育思想得以體現出來的?近代具有重大影響的教育事件所反映出了哪些中學教育思想與理念?這些重大的教育事件與中學教育的發展有何關聯?諸如上述問題還需我們進一步深究與探析。
作者:李銀慧 謝長法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