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治療慢性心衰中中醫導引術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心臟疾病發展至終末期多表現為心力衰竭,康復運動在慢性心衰治療中被國際上各大指南列為IA的推薦,中醫導引術作為中國傳統療法是心臟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邃的醫療哲理和生命科學理論基礎的中醫導引術,不僅可以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而且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與西醫運動處方相比,中醫導引術強調動靜結合,注重天人合一,注重“調身、調息、調心”的特點,并且運動動作簡單易行,現對中醫導引術的應用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做以淺談。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中醫導引術;心臟疾病
發展至終末期多表現為心力衰竭;調身、調息、調心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簡稱心衰,是各種器質性心臟病的終末階段[1],典型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乏力,運動耐力減低,食欲不振,及運動耐量降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5年生存率相當于惡性腫瘤。近年來,治療CHF的主要藥物“金三角”的應用有效延緩了心衰發展的進程,但患者的運動耐量及心功能改善并不明顯,中醫導引術是整體辨證,強調整體治療一種具體體現,其屬于中小強度的有氧運動,不太容易產生心臟意外事件,正符合CHF患者久病體弱、運動耐力差的身體狀。
1中醫導引術的內涵
古代稱運動康復為“導引”,導引是中醫六大醫術之一。對于“導引”內涵的理解,唐代名醫王冰在注解《黃帝內經•素問》時說:“導引,謂搖筋骨,動支(通‘肢’)節。”把“導引”界定為動搖筋骨、活力關節的肢體運動。晉代李頤為《莊子•刻意》作注時所提煉的八個字:“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導引”的運動形式包含了三大要素—呼吸控制(即導氣)、肢體運動(即引體)、心神調養(即養魂)[3]。“導引”的功能價值是通過伸張形骸、宣導氣血,從而祛病健體、益壽養年。現代流傳者有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六字訣等傳統功法,中醫導引術以“形氣神”三位一體生命觀為基礎,在具體的實踐中最重要的表現為“調身、調息、調心”之間的三調合一[2]。在功法練習中,呼吸與動作要協調配合,動作也要標準到位,使自己全身心地放松,從而達到養身和養心的目的,能夠明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3]。
2中醫對“心衰”的認識
古代醫家雖未知“心衰”病名,但是對心衰癥狀卻有詳細描述。其中“心悸”“心水”“水腫”“喘證”等病名都屬于“心衰”范疇。現統一命名為“心衰病”。心衰病理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虛為氣血陰陽虧虛,而實則為痰火擾心、心脈瘀阻或水飲凌心致臟腑虧虛,心衰患者切忌操勞,宜安臥守靜,以養其氣;古人云:久臥傷氣,過度臥床,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肺的功能不強健,而肺主一身之氣,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尤其宗氣的生成,宗氣有行呼吸及助心行血的功能。故久臥與過勞對慢性心衰患者防治及預后有弊而無一益處。中醫導引術以“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為特點,通過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和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來引導氣的運行,有益氣補陽、調理臟腑的作用,對心衰有著顯著的療效。
3中醫導引術在治療心衰中的應用效果
3.1中醫導引術對心衰患者的情志影響
《內經》闡述了“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的雙心理論[4]。心血能養心神,心主血脈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兩種功能密切相關,若氣血虧虛而至心神失養;心陽虧虛,無以溫養心神;或心火旺盛,神無所依,則出現意識、思維和情志活動的異常,故心衰患者同時合并郁證、臟躁等在臨床上較多見。中醫導引術在生理上疏通人體經絡,保證人體氣血通暢,具有保精、養氣,存神的作用。如八段錦全套八個動作簡單易行,動作柔和緩慢,圓滑連貫;與西醫單純運動處方相比,如八段錦兼具調神、調心的特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緩解不良情緒[5]。
3.2中醫導引術對臟腑經絡的影響
心衰的病位雖在心,卻與肝脾肺腎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肝氣郁滯,失于疏泄,氣機紊亂,可致氣滯血瘀;肺氣虛弱,不能通百脈、主治節,血氣不暢均可導致心衰,中醫導引術如五禽戲功法的調心、調息、調形原理符合藏象學說,表現在手型的多變性上,虎爪、鹿角、熊掌、猿鉤、鳥翅握固等的應用,運動各個關節肌肉,配合特定的呼吸方式,加之意念的神韻內涵,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功效,達到疏通全身經脈氣血的作用,中醫學的臟腑學說分析:虎戲主肝,能疏肝理氣,精力旺盛。熊戲主脾,能調理脾胃,充實兩肢。鹿戲主腎,能益氣補腎,增進行走能力。猿戲主心,能養心補腦,開竅益智。鳥戲主肺,能補肺寬胸,調暢氣機,加強呼吸功能。如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等每一動作通過鍛煉呼吸肌增強心肺功能,調理臟腑,從而有效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非常適用于心衰患者練習。3.3中醫導引術對氣血陰陽的影響心在五行中屬火,主一身之陽氣,故為陽中之陽。心衰患者以氣陽虛衰為主,陽不化陰,則水飲凌心,出現喘促、不能平臥,下肢水腫等心衰癥狀。就中醫傳統運動理論而言,中國自古就有一句話,叫“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導引就是符合動則生陽,喜則生陽,善則生陽的扶陽要藥,因此能導引“陽氣,助陽以行”。中醫稱“氣行則血行”。陽氣充足才能使脈道通利,全身氣血運行通暢,濡養臟腑經絡,從而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癥狀。
4中醫導引術治療慢性心衰的現代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心室重構是導致心衰發生的主要病理變化,因此,治療心衰的關鍵就是阻斷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激活,阻斷心肌重構[2],河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率先建立了豫西地區首家中西醫結合心臟預防康復中心,我們非常重視中醫傳統療法如八段錦、太極拳、六字訣等在心臟康復中的運用,成效顯著,現代醫學認為,血液循環受神經系統的支配和調節。健身氣功的練習中,通過“三調”能通過調節自主神經的平衡降低交感神經系統緊張度的,使心率,心輸出量和血壓等得到適度調整。此外,健身氣功對改善人體末梢的血液循環十分有效[6],因此,習健身練氣功對預防和輔助治療心血管的疾病具有積極作用。卞伯高等[7]通過半年的觀察,發現長期練習五禽戲的中老年受試者心肌收縮力增強,每搏輸出量增多。布朗大學沃倫醫學院研究太極拳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顯示:太極拳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增加6分鐘步行距離、降低血清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癥狀評分及抑郁量表評分;通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量、改善情緒而提高生活質量[8]。
5中醫導引術在治療心衰中的評定標準
心肺運動試驗是評估心衰患者運動耐量的金標準,測CPET監測患者AT,peakVO2、峰值心率、峰值負荷、CO2通氣當量斜度等指標。中醫導引術的介入對心衰患者的運動攝氧量的增加有明顯效果,將有效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有學者[9]報道,中醫傳統療法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義,運動康復治療后患者的血壓心率下降,無氧閡,每搏量、運動耐力改善,心功能增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CEPT在心力衰竭的診斷、疾病嚴重度、預后、療效的評估中已被廣泛應用,在中醫導引術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運動風險的預防,在運動前、中、后,對患者心功能指標、心率、心電圖等進行風險評估,做好相關應急預案[10]。現在國內“互聯網+醫療”新模式迅猛發展,遠程監測運動訓練已經開始在國內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復,保證遠程心力衰竭康復治療的安全性[11]。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12]。
6小結與討論
綜上所述,在CHF病程中常規的中西醫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醫導引術治療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帶來諸多益處,然而中醫導引術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應用中僅為概念性的提出,此類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亦缺乏大樣本的研究,其系統性及規范性的診療方案尚未形成學界的共識,對于穩定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多是采用認知干預的形式進行控制。除此,傳統康復運動的力度、次數及時間都缺乏統一的運動量及運動強度,亦缺乏合適的設計方案,其獲益人群仍有待普及。期待中醫導引術在治療慢性心力衰應用中能夠有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李曉霞,黃仕沛,關影芳,等.六經辨證理論與慢性心力衰竭神經內分泌激活的相關性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18):53-59.
[2]楊冬梅,劉香弟,劉志宏,等.中醫傳統運動療法應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7,9(30):59-61.
[3]玉曉.心臟康復治療對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肺功能的臨床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15):108-109.
[4]苗國勇,盧永屹,潘明.談“治神”與冠心病心臟康復[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02):51-54.
[5]齊瑩,薛廣偉,劉靜,等.八段錦現代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35):140-143.
[6]李海霞,李軍,李瑞杰.扶陽導引在心臟康復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01):80-85
[7]戴符竹,林榮,鄧小雄,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程序康復的應用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0,22(02):73-76.
[8]豐文俊.太極拳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7.
[9]沈芳,徐櫻,李瑋.心臟康復運動療法對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影響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08):11-12.
作者:戴斌 郭新勝 杜廷海 單位:河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