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延續護理對全子宮切除患者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綜合延續性護理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的影響。方法將62例全子宮切除術患者按住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實施術后常規護理和隨訪,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中醫綜合延續性護理,包含中醫情志護理、中醫辨證指導、中醫艾灸護理。結果術后6個月,觀察組盆底肌肌力、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P<0.01)。結論中醫綜合延續性護理有利于提高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盆底肌肌力,減輕其術后焦慮抑郁情緒,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全子宮切除術;中醫情志護理;中醫辨證指導;中醫艾灸護理;延續護理;盆底功能;焦慮;抑郁
全子宮切除術是目前最常見的婦科手術之一,對于子宮肌瘤、子宮出血、子宮腺肌瘤等疾病效果顯著。但其破壞了女性盆腔的解剖和局部神經供應,術后患者普遍存在悲觀、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及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相關的癥狀[1-2],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重視不夠,尤其出院后的治療依從性較差,且我國醫療資源緊缺,患者出院后缺乏醫務人員有效的監督,術后患者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率達16.67%[3],且多數患者存在術后性心理障礙及性功能障礙[1,4]。因此,探索有效的延續護理方法促進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身心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者將中醫特色護理用于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5-6]。筆者將中醫情志護理、中醫辨證指導、中醫艾灸護理綜合運用于31例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婦科良性病變行全子宮切除術;②年齡25~60歲;③意識清醒,可與醫護人員正常交流;④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婦科惡性病變;②術前已有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盆腔功能障礙;③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共納入患者62例,將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手術治療的31例作為對照組,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手術的31例作為觀察組,干預過程中無脫落病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全子宮切除術后常規護理及隨訪。術后6~8h后鼓勵患者床上活動,取舒適體位,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術后第6天起開始在責任護士的指導下進行盆底肌肉訓練,每次15~30min,3次/d。在院期間教會患者并鼓勵其進行積極的康復訓練,循序漸進,出院后請家屬監督患者每天訓練,強化患者的自我檢測和管理能力。科室專門的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后1周及1個月進行電話回訪,掌握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告知患者定期來院復查,并耐心答疑。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中醫綜合延續性護理,具體如下。1.2.1.1組建中醫延續性護理小組由護士長、護理組長、責任護士及管床醫生組建中醫綜合延續護理小組,結合臨床護理經驗與中醫傳統治療技術,為患者制定護理方案。護士長針對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的特點,對科室的責任護士進行中醫情志護理、中醫辨證指導及中醫艾灸護理的規范培訓及考核。護理組長組建微信群,每天定時推送全子宮切除術后護理的相關知識,邀請術后恢復較好的患者分享經驗心得,鼓舞患者,并收集共性問題或典型問題,由護士長或管床醫生定期在群內解答。責任護士單獨添加患者或家屬微信,選擇一名家庭成員擔當家庭護理人員,在院期間教會其相關的護理技能,觀察記錄患者的情緒或病情變化,并學會通過微信對責任護士反饋解決,同時要求患者在微信群每天就盆底肌肉訓練打卡,患者互相監督。出院后責任護士每周電話回訪,解答患者的疑惑,督促患者按要求進行盆底功能康復訓練。1.2.1.2中醫情志護理許多女性認為切除子宮會造成早衰,減弱性欲,影響夫妻感情,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心理,影響手術治療效果[4]。中醫情志護理是根據中醫的情志學說和心理學說調節消極情緒的一種方法,注重患者的個體性和治療的整體性。責任護士實施方案:①用溫和的語氣主動與患者溝通,細心觀察其表情神態等,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②結合子宮模型、圖片與視頻,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地對患者講解術后知識,告知其如何預防相關并發癥,消除疑慮擔憂,并鼓勵患者術后3個月復查無特殊情況即可開始正常性生活。③區分不同心理狀態的患者,及時給予針對性的“以情勝情法”“注意力轉移法”“靜志養身法”等情志護理,如可用患者情志中的思考克服患者恐慌的情志或喜悅情志克服憂愁情志,分別體現土克水或火克金的中醫五行相克理論。中醫認為憂愁的患者氣機阻塞不順暢,可以引導患者觀看如查理•卓別林主演的有趣幽默視頻20~30min,使患者心情放松,氣機舒暢。出院后由家庭護理人員重點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存在負性情緒及時反饋給責任護士,責任護士通過電話或微信開展針對性的情志護理。1.2.1.3中醫辨證指導包括辨證用藥指導與施膳指導。中醫認為,婦女術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均與氣虛關系密切,治宜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由責任護士和管床醫生一起進行出院宣教和用藥指導,必要時藥師參與用藥指導,包括術后服藥的意義和重要性、藥物的用處、不良反應及防治方法,使患者能積極服藥治療。結合醫生醫囑,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術后第6天開始口服補中益氣丸,一次8粒,3次/d。中醫還有“藥食同源”的說法,“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體有害”,根據患者疾病的癥候類型指導其選擇相應的膳食以配合治療。中氣下陷證的患者多食肉類補充優質蛋白,如雞、鴨、魚、牛、羊肉等,還可以多吃山藥、粳米、黃芪、海參、雞蛋、牛奶以及各種豆制品等,有利于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忌食辛辣刺激生冷類食物,戒煙酒。結合廣東嶺南患者喜愛煲湯的日常飲食習慣,每周護理組長通過微信推介相應的湯方。1.2.1.4中醫艾灸護理艾灸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防病保健功效,責任護士從患者術后第6天開始施灸:選取氣海、關元、百會穴,一次艾灸持續30min,1次/d。百會為督脈經穴,總督一身之陽,故取之乃“下病上取”“陷者舉之”之意,灸之以升舉下陷之清陽。氣海為任脈經穴,可調一身之氣,關元是任脈經穴,又是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兩穴合用有益氣、固胞、調任作用,使下垂的盆腔組織回收有力,是治療陰挺、小便失禁的經驗穴。出院后由培訓合格的家庭護理人員施灸,并每天錄制施灸過程發給責任護士指導。
1.2.2評價方法①術后6個月內并發癥發生情況,如術后感染、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②盆底肌肌力:采用蘇園園等[7]描述的方法于術前、術后3個月及6個月由專職醫生進行肌力評估,分為0~5級,0級肌力最弱,5級肌力最佳。③焦慮、抑郁狀況:責任護士于患者出院時與術后6個月時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SAS評分>50分表示焦慮,SDS評分>53分表示抑郁[8]。④護理滿意度:自制問卷調查患者出院時與術后6個月時的護理滿意度,包括護士服務態度、護士護理技能、盆底知識介紹、康復指導4個方面,各5題,每題評1~5分,總分20~100分,其中90~100分非常滿意,80~89分滿意,70~79分一般,<70分不滿意。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Fisher精確概率法及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術后6個月內均未出現術后感染、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并發癥。
2.2兩組不同時間盆底肌肌力等級比較見表2。
2.3兩組不同時間焦慮及抑郁評分比較見表3。
2.4兩組不同時間護理滿意度比較
出院時,對照組非常滿意0例,滿意9例,一般18例,不滿意4例;觀察組非常滿意0例,滿意11例,一般19例,不滿意1例,兩組比較,Z=-0.973,P=0.331。術后6個月時,對照組非常滿意0例,滿意11例,一般18例,不滿意2例;觀察組非常滿意12例,滿意15例,一般4例,不滿意0例,兩組比較,Z=-4.787,P=0.000。
3討論
全子宮切除術切斷了主、骶韌帶,破壞了盆底支持組織的完整性,術后盆底功能障礙,進而導致盆底相關器官脫垂、性功能紊亂以及尿失禁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2]。中醫延續性護理充分發揮祖國中醫藥優勢,縱向延伸護理服務的時間,橫向拓寬照護的層次,全程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3個月及6個月盆底肌肌力顯著優于對照組(均P<0.05),表明中醫綜合延續護理有利于恢復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傳統中醫認為,全子宮切除術損傷胞絡、腎氣虧損,失于固攝或患者素體體質虛弱、中氣不足、無力系胞均可導致患者術后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治宜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予補中益氣丸,在日常飲食中辨證加入藥食同源之品,并配合艾灸以補中益氣、溫經散寒、扶陽固脫。補中益氣湯方劑可為患者補充微量元素、維生素、葉酸、蛋白質等,有利于功能恢復,從而能改善盆底局部的微循環和組織營養[9]。方中君藥黃芪有利于增強免疫功能,改善結締組織韌帶、筋膜中膠原纖維含量,提高結締組織抗張能力,從而增強并恢復盆底組織支持力量。現代醫學認為,艾灸除了可以改善機體微循環和血液流變性[10],還可提高乙酰膽堿含量,發揮對損傷的中樞膽堿能的修復作用,并通過增強線粒體釋放,促進抗凋亡蛋白的表達,抑制促凋亡蛋白的表達,減緩細胞凋亡,進而可以修復與維持盆底組織的功能[11-12]。觀察組微信打卡也可能提高了患者盆底肌功能訓練的依從性。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術后6個月SAS評分及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1),表明中醫綜合延續護理有利于改善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可能因為觀察組的情志護理重視“因人施護”理念,并由責任護士或者家庭護理人員針對性地運用中醫“以情勝情”“注意力轉移”“靜志養身”等情志護理方法實施心理疏導,患者感受到被照顧和關愛,利于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和家庭關系。另一方面,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減輕其焦慮與抑郁。康小前等[6]報道中醫情志護理有利于緩解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的負面情緒,幫助患者恢復。術后6個月時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提示中醫綜合延續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可能因為觀察組全程接受針對性的中醫護理服務,且家庭護理人員共同參與,改善了患者的護理服務體驗,還可能與觀察組盆底肌肌力恢復明顯及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改善有關。
4小結
本研究發現,將中醫情志護理、中醫辨證指導、中醫艾灸護理綜合運用于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6個月,有利于患者盆底肌肌力恢復,減輕患者術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并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下一步將增加導引、拔罐等特色中醫護理,并且延長干預時間,進一步提高干預效果。
作者:葉淑華 劉敏 謝玉英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