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藥用植物中醫保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藥用植物指的是可用于醫學治療和疾病防御的部分植物,它們一般可作為藥用材料或制藥工業原料,在傳統中醫藥學領域具有廣泛應用。隨著現代社會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對個人健康和身體保養愈發重視,養生保健行業得以快速發展,在傳統中醫學領域含有許多利于強身健體、頤養生命和防治疾病的養生保健方法,其中藥用植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本文將結合《藥用植物學》一書對藥用植物的基本特點與應用價值進行詳細了解,進而對藥用植物的中醫保健功效展開深入研究。由嚴鑄云、郭慶梅主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年出版發行的《藥用植物學》,屬于全國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藥學類“十二五”規劃教材,可供中藥及藥學等相關專業使用。全書共十四章,主要內容包含藥用植物學概論、藥用植物的分類與命名、藥用植物生長環境及植物資源保護等,其中涉及各種植物。
通讀全書來看,該書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理念。該書在結合以往教材優秀內容的基礎上,融入當前藥用植物教育發展新成果,既突出行業特色又加強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培養。二是注重基礎知識有效掌握。全書以植物的結構特性、生長發育以及分類應用為主線,進一步充實植物的生長發育調控、生長環境和應用保護等基礎知識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掌握核心理論知識,提高藥用植物學專業水平。三是教材模式具有創新特性。該書教材內容與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有效結合,增添了大量網絡課程資源及精品課程網站,有利于促進藥用植物學教育課程資源的數字化,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果。藥用植物基本概述我國氣候多樣、地域廣闊,是藥用植物品種最多樣且數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含有菌類、藻類、蕨類、苔蘚、地衣類以及種子類植物資源約11000余種,其中700多種為醫學常用藥材。
在中醫藥學中,每種藥用植物都具有不同的藥物性能,能夠有效治療疾病,改善身體健康狀態以及強化身體機能,例如銀杏葉是銀杏科植物的干燥葉片,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清肺化濁等功效,有助于治療中風、瘀血、高脂血等病癥;益母草是唇形科益母草屬植物新鮮或干燥的地上部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尿、活血等功效,有助于治療月經不調、瘡瘍腫毒等病癥。此外,藥用植物作為藥物服用其毒性較小,對人體不具有嚴重副作用,且易于從人體內排出,藥渣對自然環境也不含污染性,所以藥用植物在中醫領域有著無法取代的重要地位,其藥物性能和療效在中醫診療和中醫養生方面都具有極為有效的使用價值。中醫保健養生理念中醫保健養生是屬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醫事活動,其以疾病預防為主要目的,注重系統性、平衡性和整體性的融合,強調通過飲食調節、適當運動、藥物進補等方式實現身體健康、保健益壽。中醫保健養生理念一方面強調身心合一的整體平衡,不僅要求長期運動提高身體抵抗力,強化免疫功能,還要保持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中醫認為不良情緒會對身體各項機能造成不利影響,良好的精神狀態則可以對抵抗疾病起到有效作用。另一方面,膳食平衡也是保健養生的關鍵因素,適當的營養補充和科學的飲食習慣有助于健康調節,提高身體素質,藥膳食療就是中醫保健養生的特色治療方法之一。
藥膳指的是基于營養學、烹飪學及中醫學的理論指導,針對不同癥狀將藥用植物與食材相結合,制成具有保健養生、治療疾病等作用的美味飲食。由此可見,藥用植物的特性功效對于中醫保健養生大有裨益。藥用植物保健應用不同病癥的藥膳治療。食用百合蜜、荸薺百合羹、鮮梨貝母、黃芪姜棗茶等藥膳對于感冒、咳嗽等疾病患者能夠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其中百合具有滋陰潤肺、安神靜心的功效,荸薺有清熱、化痰、利尿的功效,黃芪有補氣固本、排毒等功效。腸胃病患者可以食用蘆根粳米粥、桃仁粥起到滋養脾胃、調節腸胃功能的作用,其中蘆根具有清熱生津、止嘔的功效,粳米具有除煩、健胃、止瀉的功效,桃仁具有潤腸通便、活血的功效。不同季節的養生滋補。春季萬物復蘇,適合益氣養肝、滋陰補陽,可利用白芍、川穹、枸杞等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汗、活血補氣功效的藥用植物,促進體內氣血運行,調節精神狀態。
夏季炎熱,保健養生應當以清熱利濕、解暑生津為主,可利用茯苓、車前草、藿香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除濕解暑功效的藥用植物,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防止中暑。秋季寒氣逐漸入侵,需要養陰生津、潤燥養肺,可利用玉竹、天冬、白果等具有生津、清肺、排濁功效的藥用植物,促進體內血液流通,強化呼吸功能。冬季氣候寒冷,應當加強進補,可利用何首烏、當歸、杜仲等具有補血、潤肝、益腎等功效的藥用植物,幫助人體補氣養腎,調節氣血功能。綜上所述,藥用植物具有有效的中醫保健功能,是我國中醫的寶貴財富,其藥理性能研究與新品種的培育是現代中醫藥學仍需不斷努力的發展方向。《藥用植物學》一書內容詳實、條理清晰,集基礎性、創新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是藥用植物研究與利用重要的參考教材。
作者:莫偉軍 單位:桂林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