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常規工作管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早在人類開始學會建造的時候,就已經在尋求一種和諧的溝通與協作,而設計管理就是一門這樣的科學。設計管理既是設計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設計管理就是通過設計主管對公司內設計資源的有效部署來幫助公司達到其目標的活動。在核電廠項目建設過程中,設計管理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設計是“龍頭”,是做好質量、進度、投資三大控制的基礎,是核電廠工程建設項目的首要基礎工作,也是后續工作的必要條件。設計管理是貫穿核電工程項目生命周期全過程,對項目范圍、投資、進度、質量、風險控制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項目管理活動。目前,中國核電項目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由于種種原因,很多項目遲遲無法開工,導致部分設備無法及時提資等情況發生,為保證設計工作繼續進行,常規島設計管理工作就要根據現實情況進行管理提升,以便能夠對目前的工作環境進行適應,同時保證常規島設計管理工作的準確性及延續性。
【關鍵詞】設計管理;管理提升
0前言
目前,設計管理相關職責有:(1)負責設計管理相關工作流程的建立與調整;(2)負責與設計院及各設計方的設計接口協調;(3)負責設計三級進度計劃的跟蹤監督;(4)負責組織對相關設計文件的審查;(5)負責設計變更歸口管理;(6)負責設計技術服務相關的歸口管理;(7)負責工程總包合同中設計相關條款的談判;(8)負責直管項目的設計管理工作。管理提升,通過提升設計進度控制管理、設計審查、設計接口管理及工作流程等方式對設計管理工作進行改進。通過本管理提升,希望常規島設計管理工作能夠保證延續性并具有前瞻性,在特殊時期能夠做好常規島開工前后設計工作,能夠在這段時間預想并解決開工后的可能產生的問題。如果能夠在此段時間解決掉開工后可能發生的問題,就可以在開工后節省一定的施工時間或提高施工質量。減少施工時間或提高施工質量對項目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常規島管理提升方法
1.1常規島設計進度管理
由于常規島設計管理需要對設計三級進度計劃的執行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并監督設計院對設計三級進度計劃執行與控制情況,因此需要根據進度計劃對設計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將出圖計劃中各圖冊依照系統進行劃分,同時我們對所有圖冊所屬子項及層高進行標注,對圖冊分別以系統、子項、層高進行分類,方便了以層高或子項進行管理時使用。當對圖紙進行整體考慮時,以層高進行管理就會更加方便且更加全面。由于目前很多項目處于一個特殊時期,FCD時間出現多次變化,導致出圖計劃也發生了很多變動,造成計劃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問題容易被掩蓋或者無法暴露出來。為此,需要根據已出計劃及實際情況編制出一份以FCD為標準的出圖計劃,出圖時間均以FCD+/-來進行表示,方便靈活的對圖冊計劃進行管理、協調,必要時提出糾正措施。
[摘要]目的研究在基層醫院護理人力資源配中應用分級管理模式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在該院醫院就職的60名護理人員,以雙盲法將進行分組每組各30人,常規組開展常規管理模式,分級組開展分級管理模式,比較分級組與常規組護理人員護理差錯、護理質量、患者對服務滿意度。結果分級組護理人員護理差錯發生率、基礎護理、病房管理、護理安全、護理文書、患者對服務滿意度與常規組比較,管理后分級組與常規組護理人員基礎護理、病房管理、護理安全、護理文書對比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分級管理模式應用在基層醫院護理人力資源配中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值得借鑒。
[關鍵詞]分級管理模式;基層醫院;護理人力資源配置;護理管理
護士分級管理實際上是依據科室各類醫護人員自身專業能力、自身素養實施的不同層次及其不同級別的規范化管理[1-2]。該院文報道了分級管理模式與常規管理應用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在該院院就職的60名護理人員中的臨床管理價值。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該院院就職的60名護理人員進行分組研究,分級組入組30人,女性與男性之比是29:1,最大年齡37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28.55±2.22)歲;常規組入組30名,女性與男性之比是28:2,最大年齡36歲,最小年21歲,平均年齡(27.55±2.01)歲。驗證比對分級組與常規組護理人員涉及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取同期收治的6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組,其中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2.60±2.00)歲,采用常規管理模式;另外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43.00±2.20)歲,給予分級管理模式。兩組患者認知功能正常,且無急危重癥情況,均為住院患者,知情配合該次研究,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摘要】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始終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當前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常規管理建設嚴重滯后,以至于在高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加快推進高效課堂教學常規重建工作,以期為高效課堂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管理保障。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常規現狀;思考
一、當前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常規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高效課堂建設實踐的不斷推進,我縣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確實發生了深刻變化。“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和“少教多學”等新興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絕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教學行為的指南;在備課環節上,導學案已經普遍替代教案,成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新型模式;在上課環節上,“注入式”和“滿堂灌”式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已經逐步退出了課堂教學,代之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和“成果展示”;在作業布置與批改環節上,大多數教師開始注重作業設計,不再照抄照搬課本習題,突出拓展性和延伸性作業的鞏固提高功能。其中特別突出的問題主要有:
1.在課前教學設計環節上,高效課堂建設強調“以學定教”,要求教師從傳統的寫“教案”轉向設計“導學案”;備課的重點從教師如何教轉向指導學生如何學。但是我們調研發現,高效課堂建設在備課環節上改革的這些新任務和新要求,并沒有體現在學校備課管理常規之中,以至于教師在備課環節上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是部分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消極抵觸改革,依然沿襲傳統的備課方式,僅僅把自己多年沿用的教案,改頭換面,美其名曰導學案;二是部分青年教師,雖然改革熱情很高,但缺乏深入鉆研精神,體現在備課上,許多教師不是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教材要點、學生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2.在課堂教學環節上,高效課堂建設強調“多學少教”,要求教師從傳統的“注入式”和“滿堂灌”轉向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體驗學習”;教師上課的重點從傳統的“精講多練”轉向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合作學習,點撥學生學會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我們調研發現,高效課堂建設在上課環節上改革的這些新任務和新要求,并沒有體現在學校上課管理常規之中,以至于教師在上課環節上出現如下問題:一是傳統的“以教師中心”做派陰魂不散。許多教師為了圓滿完成自己預定的教學內容,把教學掌控在自己的預設之中,在課堂教學中總是想方設法把學生引到自己設計好的套路中來,導致整個課堂教學就像一個設計好的話劇腳本,上課時只要教師把它演出來就行了;二是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試圖體現“多學少教”的高效課堂理念,但在實際操作中又缺乏切實可行的有效策略,導致為課堂提問而提問,為課堂討論而討論,為學生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熱鬧”,不注重課堂實效,進而使“多學少教”的理念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簡單模仿。
3.在課后教學反思環節上,高效課堂建設特別強調“教學反思”,要求教師學會教學反思,形成良好的教學反思習慣,并將其視為快速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但是我們調研發現,在高效課堂建設在課后反思環節上改革的這些新任務和新要求,并沒有體現在學校教學管理常規之中,以至于教師課后反思意識不強,多數教師把課后反思看作是一項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
【摘要】目的探究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0月~2019年2月我院手術室收治的100例患者進行研究,按照患者手術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分組,單數50例分入常規組,雙數50例分入控制組,分別采取常規手術室管理模式和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質量,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干預后,控制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92.55±3.62)分,高于常規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4.00%,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應用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對于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防止不良護理事件發生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手術室;護理管理
手術室是實施手術,搶救治療患者的重要科室,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收治患者疾病種類多樣性等因素,手術室護理任務繁重,工作壓力較大,容易影響護理管理效果,造成各種不良事件發生,降低手術效果。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手術室收治的100例患者,探究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9年2月我院手術室收治的100例患者進行研究。按照患者手術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分組,單數50例分入常規組,雙數50例分入控制組,常規組有30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6.65±5.20)歲,骨科手術、心臟手術、腫瘤手術、其他手術分別為20例、9例、10例、11例;控制組中有2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6.62±5.18)歲,骨科手術、心臟手術、腫瘤手術、其他手術分別為19例、10例、9例、12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有較強均衡性(P>0.05)。
1.2方法
【摘要】目的探討風險管理護理在腦膠質瘤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河南省腫瘤醫院收治的96例腦膠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每組48例。常規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接受風險管理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風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率。結果研究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意外墜床、皮膚壓瘡、擅自外出、家屬投訴事件發生率分別為00%(0/48)、21%(1/48)、21%(1/48)、21%(1/48)、21%(1/48),常規組分別為42%(2/48)、83%(4/48)、104%(5/48)、104%(5/48)、83%(4/48),研究組患者各項風險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時護理滿意率為9583%(46/48),常規組為8333%(40/48),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風險管理護理可有效減少腦膠質瘤患者術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腦膠質瘤;風險管理;護理;滿意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河南省腫瘤醫院收治的96例腦膠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2]:確診為腦膠質瘤;未合并其他疾病;自愿接受風險管理護理。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并發癥,不愿接受風險管理護理。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每組48例。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風險管理護理。常規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2~73歲,平均(448±96)歲;疾病類型包括20例星形細胞瘤、14例少突膠質細胞瘤、9例少突星形細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混合膠質瘤;研究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52±98)歲;疾病類型包括22例星形細胞瘤、14例少突膠質細胞瘤、7例少突星形細胞瘤、4例室管膜瘤、1例混合膠質瘤。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膠質瘤類型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河南省腫瘤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干預方法
采用文獻[2-3]中描述的方法對常規組進行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健康宣教、用藥指導、心理疏導、并發癥護理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風險管理護理。①健全護理安全管理機制:設置護士長、護理小組長為主的所有護理人員共同參與的一級質量控制小組,明確每位護士的職責和義務,做到責任到人,不留死角,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4]。護士長每天巡視病房,督查責任護士工作與制度落實情況,檢查腦膠質瘤患者術后護理、健康宣教、護理文書書寫情況。一旦發生不良事件,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報告主管醫生。針對重大事故,第一時間上報科主任及護理部。②科學評估病情:嚴密觀察患者術后病情變化,對其病情進行科學的評估。針對留置管道的患者,做好管道識別標志;針對神志模糊的患者,為其佩戴腕帶。通過風險管理,防止管道脫落、彎曲或阻塞、姓名查對不嚴格等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5]。③強化護患交流與風險告知:把科室內相關的規章制度、腦膠質瘤術后護理事項,術后可能出現的意外風險事件等印制成冊,并在入院之后發放患者及其家屬,叮囑其認真閱讀,責任護士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講解腦膠質瘤術后護理事項,作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工作。④提高護士的專業素質并強化其風險意識:通過集中培訓和分層級培訓的方式來提高護士的專業素質與護理技能。開展神經外科護理風險管理學習,全體護理人員參加,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了解護理中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提高風險防范意識。⑤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預見性:對所有入院的腦膠質瘤手術患者進行全面護理風險評估,責任護士定期進行風險再評估,對現存或潛在的護理問題提出護理方案,并做好交接班。⑥加強護理文書的管理:要求每一次的治療和護理都形成文書記錄以供查詢,一級質控小組每周檢查1次全病區護理文書,每周末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