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創建項目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在目前的大型石油工程項目建設中,越來越多地采用“業主+PMC+EPC”的管理模式進行組織項目建設。本文論述了在“業主+PMC+EPC”項目管理模式中,推進HSE管理的具體做法,取得的效果。
關鍵詞:“業主+PMC+EPC”;項目管理模式;HSE管理
引言
大型LNG項目建設一般分為儲罐工程、工藝工程、碼頭工程等3部分,建設周期一般為36個月,參建人員高峰期達到2600人左右,有大量高處作業、射線作業、起重作業、水上及水下作業等,現場作業面小,交叉作業集中,存在諸多風險,HSE管理難度較大。中國石油某大型LNG項目在“業主+PMC+EPC”管理模式下,建立HSE管理體系,控制消減風險,努力建設HSE文化,營造HSE氛圍,在HSE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1“業主+PMC+EPC”模式下HSE管理
1.1“業主+PMC+EPC”模式簡介
2004年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在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項目建設過程中進行“業主+PMC+EPC”的管理模式試點。目前在大型項目建設中,越來越多的采用“業主+PMC+EPC”的管理模式。在“業主+PMC+EPC”的管理模式中,業主就是建設單位;PMC是項目管理承包商,代表業主進行整個項目建設過程的管理并提供技術支持。另外業主根據儲罐區、工藝工程區、碼頭區的特點,分別選擇具有類似工程監理經驗的監理單位進行全程監督管理,EPC對一個項目負責進行“設計、采購、施工”管理。這種“業主+PMC+EPC”模式的優點之一就是發揮各方的專長,集中力量建設好一個項目。
【摘要】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項目于2010年9月開始申報,2011年上半年正式立項并獨立招生。該項目具有特色明、起點高、理念新、前景好四個特點。從立項至今,該校主要從教學團隊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項目建設工作。項目經過三年建設,促進了校企雙方進一步融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專業服務行業的能力得到增強、實習實訓條件明顯改善、專業品牌效應逐步形成。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政策制度方面的問題。項目的建設經驗,可為其他高職財經大類專業的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項目;項目建設
1項目基本情況
2010年8月,湖北省啟動了普通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該計劃旨在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引導高等學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和資源配置,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項目于2010年9月開始申報,2011年上半年正式立項并獨立招生,該項目共招生三屆,學生總計274人。其中首屆畢業生于2014年畢業,畢業率達98%。該項目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①特色明。該項目是以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和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專業———物流管理專業申報立項并招生,它集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的交通行業特色、水運物流專業特色與地方特色(物流產業是湖北省的新興支柱產業)于一體,具有獨樹一幟的鮮明特色。
②起點高。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是湖北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物流管理專業是該校四個省級示范專業之一,不僅擁有良好的教學軟件條件(省級教學團隊),而且擁有領先的教學硬件條件(國家物流實訓基地)。新興產業項目落戶該校物流管理專業,使得該項目的實施從一開始就具有較高起點,這十分有利于該項目的建設實施。
③理念新。自項目立項以來,該校十分重視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學方法的更新,依據全新的教學理念,構建了全新的課程體系,采用“旺進淡出”全新人才培養模式,與湖北省內物流企業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湖北物流產業的發展助力。
摘要:介紹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的推進措施、成效及亮點,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措施;亮點;創新
1主要措施
1.1強化組織領導,明確創建目標,形成區、鎮、村(社)三級聯動創建機制
各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均成立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指導小組,負責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創建的組織領導、綜合協調、督導檢查、資金監管、技術推廣應用及技術培訓工作。浦口區先行創建,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施意見》,確定了工作重點,明確了建設目標。各街道也相應成立了工作機構,將建設目標進一步細化到各村(社),采取以“示范村社”創建為工作抓手的推進模式,整體推進全程機械化創建工作,形成區、街道、村(社)三級聯動創建機制,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區創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其他各區先后出臺了區級創建工作實施意見,并組織交流學習,召開創建大會,全面推進創建工作。
1.2找準薄弱環節,加大配套資金投入力度,實現重點突
市農機部門立足創建區稻麥生產機械化實際,按照《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蘇政辦發〔2016〕24號)、《關于進一步加強2017年度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工作的通知》(蘇農機科〔2017〕12號)、《關于做好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市、區)考核評價工作的通知》(蘇農機科〔2018〕7號)要求,多次組織專家召開座談會、分析會,確定各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短板、重點環節及重點區域,及時調整扶持對象,力求重點突破。制約南京市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目標的主要瓶頸是水稻機插、糧食烘干、小麥機播等薄弱環節。為此,市、區在省級項目資金支持的基礎上,加大配套資金投入力度,逐個重點突破。主要措施包括:加強育秧中心建設,加快發展高速插秧機;提高聯合收割機自主擁有量;加快糧食烘干中心建設;增加糧食庫房建設補貼;與糧食部門協調,提高農機合作社、種植大戶糧食倉儲能力,降低糧食經營風險;發揮農機合作社主體作用,發展公共植保專業服務組織,大力培養農機手和新型職業農民。2016年實施市級農機化項目35個,包括33個糧食烘干中心、2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項目補助資金達1911.2萬元。2017年,市級財政安排2000萬元項目資金用于扶持建設糧食烘干中心和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全市投入農業規模經營補助資金1590萬元,扶持建設10個高標準水稻機插集中育供秧中心,建設面積共11.7萬m2。2018年,市級財政安排農業機械化資金近2000萬元,用于45個農機化項目建設(其中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項目22個、糧食烘干中心建設項目7個、糧食烘干中心燃煤熱風爐環保升級轉型項目8個),有力地推動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進程。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戰略,根據《廣東省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粵工信信軟〔2020〕137號)、《關于推動東莞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東制造辦〔2020〕1號),加快我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集聚,推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集聚區邁向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高端化,帶動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總則
(一)東莞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集聚區(以下簡稱“市集聚區”)是指積極開展市集聚區創建工作,完成創建目標或達到創建標準后,由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授予“東莞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稱號的區域。市集聚區原則上為單一園區、管委會或鎮街的區域范圍,創建期限為3年。
(二)市集聚區創建以市、鎮街(園區)合作為主要推動機制,以“統籌布局、聚焦關鍵、協同支持、培育生態、做強主體、提高質量”為原則,遵循產業規律,明確發展定位,引導資源集聚,優化產業布局,促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三)擇優評選創建。因松山湖、南城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營收規模、軟企數量等具有較好基礎,處于全市領先地位,首批次東莞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由松山湖、南城負責創建,創建時間為2021-2023年。后續批次評選創建工作根據市集聚區建設情況有序開展申報并擇優評選創建。
二、責任分工
(一)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根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推薦意見開展“東莞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稱號的授予,負責對市集聚區的創建給予政策傾斜和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