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地方歷史文化融入成高古代文學教學的思路
(一)編寫地方歷史文化讀本,作為古代文學教材的重要補充
不同地域有各自的歷史文化,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有不同的特點和特色。齊魯大地,因為是先哲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因他們而發軔的齊魯文化聞名中外;位居我國西北的三秦大地,因為有了半坡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昭陵、乾陵等古代遺跡而使三秦文化大放異彩;地處中原的洛陽、開封因有多朝立都而被國家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即便位處嶺南一隅的桂林,也因為古代文化遺址眾多、古代文人墨客來往者眾多而位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既然各地都有各具特色且豐富多彩的地方歷史文化,如能將其編寫成地方歷史文化讀本,作為古代文學教材的重要補充,不僅能極大地拓展古代文學的外延,而且能極大地豐富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同時,還會進一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習內容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可親可近,從而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二)創新教學方法,變以課堂教學為主為課堂教學與實地參觀并重
以前的成高教學很容易落入普高教育之俗套,即內容上以文學史及理論學習為主,方法上以課堂教學為主,全然不顧學校特點和學生實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成高教學應大力改革、創新教學方法,變以課堂教學為主為課堂教學與實地參觀并重,著力加強教學的形象性、具體性,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以桂林為例,因為桂林擁有眾多的文化遺存遺址(如甑皮巖遺址、興安靈渠、獨秀峰下東晉顏延之讀書處、唐曹鄴南溪山石刻、宋城墻、明王城等)。這些遺存遺跡反映了古代桂林燦爛的文化。它們大多位于市內或城郊,有的步行可達,有的騎自行車半小時可到,它們就在我們眼前或身邊。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我們不妨把更多的時間從課堂搬到具體現實環境中,使教學從死板變活潑,從抽象到具象,使學生從昏昏入睡到興趣盎然。如當我們學習到先秦文化的時候,不妨帶學生到興安靈渠進行文化參觀,考察靈渠修建年代、修建的原理、修建的巨大歷史意義等;當我們學習到東晉陶淵明的時候,不妨帶學生參觀獨秀峰下顏延之讀書巖,讓學生了解當陶淵明“除荳麥苗稀”“戴月荷鋤歸”的時候,顏延之正在獨秀峰下挑燈夜讀的故事;當我們以愉快、輕松的心情欣賞李白的《朝辭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時候,我們不妨在學期考試結束以后帶學生到漓江乘舟而下,體驗一下當時的心情;當我們學習元雜劇的時候,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古代的桂林(乃至廣西)有哪些戲曲形式,哪些已經消亡,哪些還在流傳中,消亡了的“廣西文場”有什么特點,是否還可以挖掘、整理,使之復活?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桂林彩調”與“京劇”“昆曲”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找出桂林彩調,如“黃三打鳥”或“三看親”進行排練?等等。其實,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只要我們能與地方歷史文化恰當結合起來,就能使課堂生動起來,形象起來,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深入實地考察,繪制地方古代文化文學地圖
一個地方具有如此豐富的古代文化文學資源,如何讓它們更具象更有效地保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呢?通過實地考察,繪制一個地方古代文化文學地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桂林既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文學遺跡遺存眾多,我們不妨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進行大膽的改革,把過去那種以分析作家作品為主,變為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下到實地,分門別類地對文化文學遺跡或遺存登記或拍照,然后根據登記或拍照的情況,繪制一幅當地文化文學的實景地圖,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印象,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摘要: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遺址資源。隨著市場化、城鎮化發展的快速推進,人文歷史遺址的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問題引起了政府和學界的高度關注。但是,當前人文歷史遺址的開發與保護研究仍然存在研究對象過于集中、研究方法單一、研究視角不夠寬廣,缺乏實證支撐等突出問題。因此,立足于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應積極推進人文歷史遺址開發與保護研究創新。
關鍵詞:人文歷史遺址;開發與保護;研究
人文歷史遺址是中華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的物質載體,是中國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的歷史見證,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人文歷史遺址對推進國家文化建設,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市場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給人文歷史遺址的保護帶來了諸多挑戰。為了現實的物質和經濟利益,一些地方的人文歷史遺址遭到破壞,或者遭到過度開發。云南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重視開發自然資源和現實發展資源的同時,大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人文歷史遺址,對于推動云南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人文歷史遺址的內涵及其價值
人文歷史遺址,顧名思義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由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所構成的整體物質環境,是表現一個地區或城市形象與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它主要由古文化遺址、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和革命歷史遺址等構成。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遺址資源。云南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居較多的地區,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的文化。云南地區富有代表性的人文歷史遺址既是其文化獨特性的典型表現,也是其文化得以傳承的物質載體。古滇國遺址屬于典型的古文化遺址,大理古城、建水古城、麗江古城、會澤古城等屬于典型的歷史建筑,麗江束河古鎮、昆明市南屏街、建水老街等屬于典型的歷史街區,陸軍講武堂、紅軍長征遺址等屬于典型的革命歷史遺址。人文歷史遺址具有重要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具有不同屬性、不同特質的文化遺址在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實踐中能夠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這種需要滿足的程度和高低不僅取決于文化遺產本身的屬性和存在質態,還取決于人們的認知水平和科學研究的層次。一般意義上看,人文歷史遺址大多具有重要的經濟、文化、科研和育人價值。文化價值:人是一種文化性的存在,文化遺址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反映著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和相互關系,承載著特定時空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價值觀和文化符號體系。文化遺址不僅是歷史的“殘片”和“影像”,體現出人們記憶的延續性,具有文化認同和文化識別的重要功能,同時也是地方認同和地方意識形態的典型反映。比如,反映云南高原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的人文歷史遺址是云南獨有的,它把云南文化與其它地域性的文化區別開來,只要置身于云南就能很自然地感受到它的獨特性。經濟價值: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空前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變得愈加強烈,特別是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心靈的歸宿和文化養分。對人文歷史遺址進行合理的保護和開發,可以把文化遺址打造成供人們學習、休閑、旅游的文化空間。當今世界,文化可以做成巨大的產業并帶來經濟增長已經成為世界共識,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是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特別是把歷史文化遺址打造成文化品牌的時候,它不僅能夠帶來有形的價值,還能帶來無形的價值。科研價值:歷史文化遺址作為文化的物質景觀,還具有重要的審美的、藝術的和科學的研究價值。文化遺址往往是特定時空內人們實踐創造和技術發明的結晶,體現了前人對自然、社會以及人類本身發展規律的認識。現代人可以從人文歷史遺址中獲取很多藝術創造、科技發明和科學研究的靈感和啟示。比如,云南麗江古城的先民們就非常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積累了很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寶貴經驗,在引入古城的不同河段對保護水質有不同的要求,分別用于洗菜、洗衣和沖馬桶。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建筑理念,在防火、避風、防潮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設計,這些都具有獨特的科研價值。育人價值:大量鮮活的歷史文化遺址,承載著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物質和精神文化印記,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對人文歷史遺址進行合理的保護和開發,對普及文物知識,推動人文歷史遺址保護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反對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思潮,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提升人們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的有效途徑,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
二、云南人文歷史遺址開發與保護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市場化、城鎮化發展的快速推進,人文歷史遺址的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問題引起了政府和學界的高度關注。國家和地方先后出臺法律法規,提供資金支持,保護和修繕人文歷史遺址。一些學者也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對人文歷史遺址的開發和保護展開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
1歷史文化建筑的傳承與保護
西楚霸王火燒阿房宮,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讓世之珍寶的宮殿、園林建筑在地球上從此消失,給國人留下了無限的傷痛。如今人為縱火的現象是少的,但由于管理不當導致失火的卻屢見不鮮,這不得不引起高度注意。地方政府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使用具有監管責任,絕不能出現假公濟私行為。云南巍山縣的明代古建筑拱辰樓與傳統文化南詔古樂的結合,是當地政府職能部門的有意之舉,是為了讓歷史文化建筑與傳統音樂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建筑與古典音樂文化。但是,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措施,結果演變成了經營性的私人會所。一場大火燒毀了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拱辰樓,也燒醒了政府職能部門的不職稱,但歷史悠久的拱辰樓已不復存在了。位于福建省的林覺民和冰心故居,曾因妨礙當地的房地產項目開發,許多人都建議將故居拆除后異地重建,當時在福建擔任領導,得知此事后到現場察看,召開協調會,果斷決定優先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將林覺民和冰心故居原地保護并加以修繕。這兩件事給我們足夠的警示,地方政府的觀念和作為對歷史文化建筑的傳承和保護是多么重要。
2歷史文化建筑的創新與發展
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實質是為了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歷史文化建筑如今是越來越少,尚存的也由于歷史車輪的輾壓已是風雨飄搖。如今只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創新和發展思想觀念,在保護中利用和發揮它們應有的價值,在利用中進一步創新和發展。
2.1將歷史文化建筑融入到人文、生態旅游協調發展的大環境中
通過游客的參觀游覽,傳揚建筑文化價值,創造經濟價值,贏得修繕建筑結構和構件、完善基礎設施的資金。北京的故宮、山西的平遙古城、湖南的鳳凰古城、云南的麗江古城、安徽的西遞、宏村,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游客絡繹不絕,旅游收入相當可觀,既為古建筑的修繕和改造贏得了資金,又為歷史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廣告宣傳作用。在我國民間廣泛分布著傳統建筑村落。這些古老的建筑各具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情,所處的生態環境相當優美,但它們大多是百姓的居住和生活用房,不能向廣大游客完全開放,修繕和修復又需要較高的費用,地方政府財政扶持的力度又相當有限,如何突破管理、傳承和發展的瓶頸已相當重要。對此應將歷史文化建筑群的保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合理、科學、有序地推進人文與生態旅游項目建設,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人文與生態協調發展,積極創新,將政府扶持與村民自主籌款相結合,大力引進社會資本,創新管理模式,完善配套的設備設施建設,更加科學有序地發展歷史文化建筑群。
2.2深度挖掘歷史建筑的文化精神
一、旅游管理專業中鄉土歷史文化課程的設置原則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1.在教材的編撰過程中,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該地區歷史發展的時間線索為綱,或以地方歷史文化的不同板塊為綱,也可以該地區所轄范圍內的更微觀地域為綱。總之,要根據教學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該區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得理論性課程能夠更好地為實踐性課程提供指導[1],不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學,使空泛的理論知識能夠“落地”,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同時,要積極引入景區實地教學、行業精英專題講座等新的教學方法,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業內人士的現身說法和學生的切身經歷,才能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經驗性與科學性原則
國內大多數高校都沒有開設鄉土歷史文化課程,沒有成熟的教學模式可供借鑒,教材和專業的教師隊伍也相對匱乏。因而,開設這門課程的難度很大,只有從事歷史文化教學工作的一線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內容選擇、教材的編撰、教學方法和課程的設置等方面多做嘗試,根據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反饋,不斷加以調整,以期實現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
(三)多元化原則
[摘要]博物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集中體現的文化機構,承載著文化傳承和發揚,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開展文化教育和傳播的歷史使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對精神文化的向往和需求逐漸增多,而作為蘊涵豐富精神文化內涵的博物館則有效地滿足了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地方博物館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承載著地域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歷史重任,如何在博物館陳列藝術中有效展現地域文化,將是地方博物館建設研究的重點。本文站在地域文化的層面,對博物館陳列設計以及博物館和地域文化二者的關系展開探討,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中的融合與表現手法,為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充分展現地域文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地域文化
博物館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對提升民眾綜合素質和民族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的不斷提高,地方博物館發展速度空前,極大地推動了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地方歷史文化是通過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來具體體現,如何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借助陳列藝術設計,能夠幫助博物館淋漓盡致地展現地域文化,這也是當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博物館藝術設計研究的重點。
一、地域文化的內涵
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歷史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創造出了形態各異、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文化不斷演變和發展,去糟留精。傳承至今,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如巴蜀文化、齊魯文化、三秦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和特定區域的人文、地理、景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特定區域的地理環境,地域文化是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所不斷形成的人文風俗、意識形態、文化形態等等,其涉及范圍廣,不單包含了一個地區或者民族的宗教信仰、行為方式,還包含了文學藝術、經濟結構、思維方式等,并逐漸呈現出富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由此可見,地域文化并非單純傳統意義的文化,是在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共同作用下形成,其形成的時間較長,主要特征是表現形式多、地域性鮮明等。
二、博物館陳列設計
博物館陳列設計主要指的是科學地組合博物館中的標本、文物以及輔助陳列品等,從而展示自然歷史、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規律與發展過程,以便群眾進行觀覽的一門集藝術、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知識。對博物館而言,其陳列設計的物質基礎是館藏品,在博物館學的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嚴格遵循造型藝術的原理與法則開展一類組織手段,通過空間處理陳列室建筑環境,藝術構思各類展品,因此在博物館陳列設計時,首先應該弄清博物館陳列的性質與對象,由于對不同的博物館而言,其任務與性質不盡相同,這便需要針對博物館的性質進行相應的展示設計。從本質上分析,博物館陳列設計的形式與陳列的內容屬于辯證關系,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陳列的形式主要取決于陳列的內容,所以陳列設計形式必須符合表現內容的形式。我國文論提倡“為情而造文”,而反對“為問而造情”,此處的“情”代表的是主題思想與內容,而“文”代表的是表現手法與形式結構。在前文中已經指出了設計中陳列內容與主題思想發揮的主導作用,是否能夠根據特定的內容選擇對應的表現形式對設計師提出了較高要求。二是,形式對內容發揮著相對獨立性與積極能動的作用,雖然主導的是內容,但也并非是消極被動的形式,恰如其分的藝術形式有助于實現主題思想更廣泛、更深入地傳播,從而發揮廣泛且持久的社會作用。庫房藏品柜中與展廳陳列的同樣是文物,但是二者帶給人們的審美感受卻相差較大。這主要是因為庫房藏品柜中的文物存在形式是孤立的,但是展廳陳列中的文化已經被融合至陳列藝術作品內,通過特定的主題,在一定的藝術氛圍、形式結構中彰顯著自身的地位與價值。即便是相同的陳列項目,采用不同的藝術設計形式獲得的陳列效果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形式的相對獨立性發揮了作用。因此,陳列失去了陳列主體內容的藝術設計,雖然從形式上看比較美,但是內容卻蒼白無力;反過來看,如果陳列內容缺乏優美的藝術設計,即便內容再美好,也會失去力量。所以必須實現陳列與展覽設計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與陳列藝術而言,其最大特征是表現形式注重裝飾美,在設計中注意處理好外部形式與內在形式的關系,如此才能夠將陳列綜合藝術的個性特征充分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