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工業技術創新范文

工業技術創新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工業技術創新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工業技術創新

食品工業技術創新體系研究

一、安徽省淮北市食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與問題

1.產業產品層次較低。缺乏高新技術的支撐,產業鏈條較短,核心競爭力不強。主導產品主要是面粉、飼料以及肉豬、雞鴨屠宰分割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不高。2011年以面粉、飼料等為代表的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占全市食品工業總量的59.7%,而食品制造業占比僅為9%。龍頭企業競爭實力不強,全市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只有1家,相鄰宿州市有5家,亳州市有4家;名牌產品數量少,淮北市安徽名牌產品只有8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仍是空白。

2.科技創新意識薄弱。全社會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氛圍沒有真正形成。2011年,全市規模食品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0.55%,只有全國工業企業的1/2,不到工業化國家的1/8。全市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只有11家,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仍是空白。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抓經濟發展仍著眼于鋪攤子、擴規模,沒有形成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3.與市外科研院校合作不緊密。目前全市校地科技合作中與農業院校的合作只有2家(中農大、安農大),食品企業與科研院校建立的產學研合作實體的只有1家(科寶與清華大學),食品產業尚沒有1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農大淮北實驗站暨(淮北)黃淮海地區食品工業研發中心工作進展緩慢,目前尚沒有開展實質性的科技合作與食品研發工作。

4.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全市科技投入還十分有限,企業獨立承擔自主創新的科研項目偏少,專利申請、專利擁有和專利發明以及新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也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全市規模食品企業專利申請數量44件,有效發明專利只有10件,發表科技論文24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項。新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占全市工業的比重只有25%和8.6%,其產值的比重只有10%和5%。10余年來,全市農業科技只獲得省級科技獎7項(棉花2項、小麥和玉米3項、蔬菜和食用菌2項),食品科技只有省級科技獎1項(口子窖)。高水平研發團隊和領軍人才缺乏。全市規模食品企業研發機構只有研究員1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8人,占研發機構全部人員比重只有7.8%,低于全市工業企業2個百分點。23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共有技術人員1241人,其中高級職稱以上人員102人,研究員以上學歷21人。技術人員占全部職工比例為17.4%,高級職稱和研究生以上占全部技術人員比例只有8.2%、1.7%。

5.科技創新投入不大。全市科技投入財政預算有4000萬元,2012年實際支出3900萬元,其中用于食品科技的投入近1000萬元,占25.6%。全市規模食品企業試驗發展2011年支出8865萬元,占食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0.55%(全部規模工業企業占總產值比重0.54%),遠低于全國工業0.93%、安徽省0.91%的平均水平。其中規模食品企業投入企業自投比重只有49%(全部規模工業企業投入中企業自投比重87%),亦遠低于全國工業70%、安徽省91%的平均水平。

二、食品科技發展趨勢與企業需求

點擊查看全文

工業技術進展與經濟增長關聯性研討

本文作者:齊園 單位: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在“十一五”的前4年,盡管隨著全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工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降至1/4,但工業直接或間接創造的增加值仍然巨大,工業的發展速度影響著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工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1740.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282.2億元,增加值率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工業經濟效益保持較高水平,2009年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10.87%,比2005年提高39.8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531.2億元,比2005年提高117.65億元,比2005年增長28.5%。表2為北京工業相關經濟指標。針對北京工業增長的現狀,學者連玉明和武建忠[1]指出了北京市工業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

北京市工業企業技術進步現狀分析

據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分析報告[2],北京工業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工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也是科學技術轉化生產力的主要執行部門。也就是在北京統計年鑒缺失對工業整體科技水平統計的情況下,北京大中型企業可以反映北京工業科技技術進步水平。

科技投入總量及增長情況。如表3所示,2006-2008年北京科技活動經費總量相對穩定,保持較高水平;2007年有所下降,但是從2006年的1147736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1470411萬元,增幅為28.11%,說明其總的趨勢呈現平穩增長。但是,從其相對指標來看,北京市科技活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小,其科技投入的強度還應加大。科技人員的人均科技活動經費保持在20萬元以上,較為穩定。R&D活動費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R&D投入有利于北京創造與創新能力的增強,是科技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4看,北京R&D經費的支出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由2006年的588451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709677萬元。從數據上看,“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即2006年)北京加大了R&D經費的投入,之后北京市R&D經費支出一直保持高水平,占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對比2%是“創新驅動”標志的國際慣例,可以說北京R&D投入的強度還是很大,反映了北京科技水平應該算比較高的。R&D人員的人均經費保持在20萬元左右,較為穩定。

科技投入的來源。雖然科技經費投入包括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財政科技投入,R&D經費投入,大中型企業等的投入,但它們的來源大體上主要有政府、企業、金融機構貸款等幾種情況,其中科技活動經費投入的來源渠道是比較全面的,以它為主要對象進行分析。從表5可以看出“十一五”前4年,企業的科技投入占主導地位,保持在90%以上,可以說北京技術開發經費籌集來源的主要渠道為企業自籌方式,企業的科技投入主體地位得到鞏固。從來自政府的資金來看,政府的資金保持在3%左右,亦趨于穩定,政府的資金所占經費籌集總額的比例高于全國2%的比例。這說明,北京政府較為重視科技發展,重視科技投入的力度,表現了對工業發展的支持[3]。從來自金融機構的投入來看,目前北京市的金融機構投入主要表現為科技貸款,“十一五”前四年中,銀行貸款占科技經費籌集總額的比重是很低的,2007年、2008年兩年都沒有超過1%,2006年也僅為5.72%。要注意的是,金融資金在科技創新中,主要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關鍵環節,應該對其有足夠重視,加大投入力度[4]。

科技創新成果。從技術創新成果來看,北京大中型工業企業2008年完成科技項目3333項,新產品開發項目2332項,R&D發展項目2462項,專利申請4622項,見表6。整體水平逐年增長,反映多數大中型工業企業都重視并著力進行技術開發項目的研發,肯定技術創新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點擊查看全文

紡織工程中工程技術的強化與趨勢

摘要:隨著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紡織技術也獲得了可觀的進步,在紡織工程發展中,降低生產成本是發展工程技術的中占比相對較高的推動因素,在這種趨勢下,紡織工程的所有工程技術都在向著綜合性發展。本文對近年來我國防治技術的進步發展做出分析,并對相關發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推進我國紡織行業整體健康快速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紡織工程;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紡織工程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產生的工程學科,從它誕生起就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不可分割的關系。隨著近代現代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紡織行業的生產技術也在不斷的突破,不斷地發展進步。

1發展紡織工程技術的必要性

首先從紡織的發展歷史來看,紡織行業與其技術一直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占據著主流的地位,紡織技術從農耕文明開始,直到現代工業的發展時期,在不同時期都受到了所在時期工業技術的推動,紡織技術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者生產力的變革進步,在不同的時期紡織行業都需要適合所在時期經濟發展的生產技術,而在現代,工業技術快速發展,但是紡織工卻仍然相對處于一個較為落后的情況,無法真正有效的推動紡織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現階段急需要在紡織行業進行技術創新,推動紡織行業新技術的出現,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現代工業化發展正在向著細化分工的方向發展,紡織行業也是如此,紡織行業每個生產階段都逐漸細化,相對變得更加專業。亞麻的種植,紡紗,粗布的織造,以及印染,不同階段都出現了相互分離的趨勢。這些產業共同組成了一條完整的紡織產業鏈,為了應對這種發展趨勢,紡織產業的相關企業需要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適應產業發展現狀,為了提高企業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直接要求著企業提升自身在某一產業塊的生產技術。

2紡織工程技術綜合發展趨勢中的問題

第一是在引進外來的先進技術上面臨的問題,相關企業或組織必須要明確自身對于引進技術所持有的原則,依賴技術的引進,或是對先進產品技術進行仿造絕對不是發展我國紡織工程技術的根本途徑,是否能夠正確把握技術引進的范圍和力度,并借此推動自身工程技術創新發展,是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這影響著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命脈。我國國內紡織業現階段所面對的形勢是在全行業的經濟轉型的前提下,勞動力和勞動環境對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并且紡織產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我國中西部的大規模開發使得中西部的勞動力輸出縮減等一系列原因直接導致了紡織企業缺少足夠的勞動力。于此同時,傳統的紡織產業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污染現象,在我國倡導節能減排的經濟環境下,對紡織產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三是紡織業自身所固有的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先進生產技術的創新能力不足,在高端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上仍然與國際上的先進生產水平有著不小的差距;缺少足夠出名足夠多的自主品牌,缺少建立知名品牌的意識,難以通過品牌效應來提高紡織產品的產品附加值;由于生產成本的問題,在節能減排的經濟新形勢下,一些中小企業缺乏足夠的資金來完成舊有設備的更新換代,一些先進技術無法或者很難實現廣泛的普及;不同企業之間生產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嚴重,由于紡織行業的生產分工步伐緩慢,廣泛存在著多個企業生產同一類型,或相似類型的現象,這導致了資源浪費,產品堆積等問題,難以有效的根據不同區域對紡織業生產進行優化調整。

點擊查看全文

循環經濟理論下的鋼鐵產業發展思路

鋼鐵產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使鋼鐵產業效益和能源資源利用最大化,是科研人員關注的重要問題。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彭緒庶編著的《鋼鐵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一書將鋼鐵產業循環經濟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論述了鋼鐵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技術創新以及資源能源的再利用方法,指出了引領我國未來鋼鐵產業技術發展的新方向。現代循環經濟是指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為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產生的一種經濟模式,它也是一種技術和制度的創新安排。

循環經濟的目的是實現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提高廢棄物的轉化率和經濟效益,其基本原則是“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鋼鐵產業具有資源投入高、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特點,發展循環經濟有助于減少資源能源的投入,既提高資源產出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又能夠樹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形象。根據工藝流程、企業布局、企業規模、物質循環模式的不同,鋼鐵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分為很多類別。比如,按照鋼鐵產業與外部的物質交換關系來劃分,鋼鐵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三類:鋼鐵企業內部循環經濟模式、鋼鐵企業-社會循環經濟模式和基于鋼鐵產業的多產業復合循環模式。此外,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生產布局模式同樣對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配置影響巨大,它能夠保障生產物資資源在地里位置上的循環利用。現在使用最多的是基于生態工業園的生產布局模式,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鋼鐵產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和生產布局模式,還需要進行技術創新以實現節能減排,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該書以長流程鋼鐵為例,介紹了高爐和非高爐長流程鋼鐵生產的工藝創新。其中,高爐長流程鋼鐵生產過程中的創新技術包括冶煉設備創新技術、冶煉流程技術創新和冶煉設備大型化創新;非高爐長流程鋼鐵生產過程中的創新技術包括還原煉鐵工藝技術創新和熔融還原煉鐵工藝技術創新。此外,以物聯網、云計算、信息管理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現代鋼鐵產業中。實現鋼鐵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就要實現資源能源的再利用。

就能源而言,鋼鐵產業中的能源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實現一次能源的消耗減量化,需要開發相應的節能技術,實現工序節能;二次能源指焦爐煤氣、轉爐煤氣以及各類余熱、余壓等,二次能源的規模龐大,要結合相應的特點開發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術,實現綜合能耗的降低。就廢棄物而言,鋼鐵產業生成的廢棄物包括冶金渣、廢金屬料、除塵渣等,具有規模大、成分復雜、環境污染大、處理技術復雜,但是回收價值高、利用方式多樣的特點。對于固廢的處理,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固廢的生成;二是更新固廢處理技術,提高工藝水平,利用設備大型化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由于鋼鐵產品的主要成分為鐵,還應根據不同固廢的特點,利用相應的工藝從轉爐鋼渣、廢鋼、塵泥中回收鐵資源。此外,鋼鐵產業的固廢利用還包括社會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包括廢塑料、廢橡膠以及社會廢鐵等。就水資源而言,由于鋼鐵產業廢水具有規模大、成分復雜、可生化性差的特點,處理難度較大,可以通過節水型高效設備和工藝技術實現水資源消耗減量化。由于不同工序對水質的要求不同,可以利用分質供水和密閉水循環冷卻技術、串級用水技術、管理技術創新等進行水處理,以滿足不同工序的水需求。技術創新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樣,循環經濟對技術創新也有很大影響。以循環經濟為前提,從生態導向的方面看,鋼鐵工業技術創新應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共贏,而不是僅僅追求效率和經濟效益;從產業鏈的方面看,鋼鐵工業中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帶動產業鏈的橫向拓展,首先實現內部廢棄物的再利用,然后再推動以鋼鐵產業為基礎的多產業復合經濟的發展。

在目前的鋼鐵生產過程中,鋼鐵生產制造流程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優化和簡化,促進鋼鐵生產制造流程的連續性、緊湊型和高效性成為了技術創新的主要任務,其中,以工藝創新尤為重要。我國的鋼鐵冶煉體系走的是引進-模仿-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這一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煉焦煤資源缺乏、廢棄物循環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等,同時,在技術創新能力、產品研發能力以及重大冶金裝備制造等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鋼鐵企業循環經濟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鋼鐵產業循環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一書將理論和實際案例相結合,從流程和關鍵技術入手,分析了鋼鐵產業如何依靠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并探討了循環經濟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該書內容全面系統,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供鋼鐵產業循環經濟研究者以及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作者:蘇暢 單位:天津工業大學

點擊查看全文

中國機械工業成就研究

一、機械工業的發展現狀

自我國的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制造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資金,對自身的技術不足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使制造技術、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國已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制造體系,成為世界矚目的制造大國。中國機械工業行業眾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將機械工業劃分為工程機械行業、機床工具行業、汽車行業、石化通用機械行業、儀器儀表行業等十三個行業。其中最大的行業是汽車行業,其次是電工電器行業,這兩個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占到行業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國汽車產量728萬輛,居世界第三位;金屬切削機床按銷售額計僅次于日本、德國,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機械制造大國。

二、我國機械工業對經濟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機械工業牽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

伴隨世界制造業的轉移,中國已經逐步成為世界機械工業的制造中心,中國機械工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國內一些龍頭機械企業借助最近幾年行業的高速增長,在國內市場迅速擴張,同時也開始逐步進入國際市場。如機床、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和發電設備企業,積極擴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業績。在未來,機械行業的發展將面臨的幾個機遇:一是我國目前日益加快的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為機械工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領域和服務空間;二是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對裝備需求的總量,仍將維持相當長的旺盛期,這必然會帶動機械工業的發展;三是盡管國際上對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國機械工業的比較優勢正逐步顯現,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將進一步為行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四是黨和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效應日益顯現,必將不斷引導和帶動機械工業加快發展步伐。隨著制造業的不斷升級,中間產品和資本品工業的逐步發展以及在整個產業中比重的不斷增加,產品中有大部分銷售給其他生產者而非最終使用者,此過程強化了制造業各部門之間的產業關聯。使那些因技術進步生產率較快提升的產業部門不但自身獲得了快速增長,而且通過這種強化的產業關聯帶動了其他部門的快速增長和整個制造業的擴張,進而促進了一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機械工業是制造業中的重要產業,機械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轉變。機械工業不僅是推動我國工業發展和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而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技術裝備,在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二)機械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隨著國家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政策逐步推進,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得到重點支持。今后一般性傳統產品的需求會保持一定增長,這個領域產品技術水平不高,高技術產品短缺、低水平的產品重復過剩,這一局面將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大量企業如果不能及時正確轉型將逐步被淘汰;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術裝備需求將快速增長,這對于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和研發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來說相對有利,將通過參與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裝備的配套研發,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并因此而培育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從而提升整個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點擊查看全文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免费福利| 在线资源天堂www| 国产美女口爆吞精普通话| 国产50部艳色禁片无码| 丰满饥渴老女人hd|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黄| 男女无遮挡毛片视频播放|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医生系列小说合集| 五月天亚洲色图|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最好免费观看韩国+日本 | 日美韩电影免费看| 国产乱妇无码大黄aa片|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海角社区hjb09| 小猪视频免费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久操免费在线观看| **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91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日本免费观看αv片| 天堂а√在线地址中文在线| 别揉我胸啊嗯~|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欧美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产拍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第一页| 4p高h肉辣古代| 波多野结衣忆青春| 国产精品亲子乱子伦xxxx裸| 久草电影在线观看| 色五月在线视频| 攵女yin乱篇|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免费动漫品精老司机| 97碰公开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无码专区永久免费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