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后現代意識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弗雷德里克•詹姆遜作為美國當代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當代重要的后現論家和文化批評家,他的理論既具有很強的馬克思主義特色,又具有很明顯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色彩,詹姆遜憑借其從權力和意識形態角度對晚期資本主義文化、經濟和政治問題進行深刻分析聞名于國際思想界。因此,通過對近幾年研究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的成果進行述評,不僅可以對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有一個比較全面細致的掌握,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建設具有一定啟示,可以對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研究趨勢和發展方向有預測作用。
關鍵詞: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近幾年國內外學者關于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評立場,從當今我國社會文化現實出發,探析詹姆遜后現代主義大眾文化理論與當今我國大眾文化現狀的相關性,這種研究的立場和角度為我國大眾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宏觀上提供了指導作用。
一、近幾年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國內研究述評
目前,國內翻譯過來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著作主要有《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文化轉向》《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政治無意識》《語言的牢籠馬克思主義與形式》和《快感:文化與政治》。從發表的論文來看,國內關于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的研究是近幾年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主要集中于詹姆遜的后現代文化批評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對我國大眾文化的影響、后現代文化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等方面研究。近幾年,國內關于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內容和特點的研究。詹姆遜從后現代主義視角提出關于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論斷使之成為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的開創者;其歸納概括出后現代主義文化特點———深度消失,歷史意識消失,主體消失,距離感消失,對理論界的影響十分廣泛。同時,他認為后現代主義文化已成為晚期資本主義文化的主導,后現代社會中文化大眾化、文化視像化和文化商品化等文化問題日漸突出,文化與資本相互滲透,從而揭示出后現代社會文化轉向的本質。詹姆遜研究文化問題角度與傳統的從經濟和政治視角不同,他注重從歷史的深層邏輯對文化進行探析,尤其注重從社會生產方式與文化生產之間的聯系來探析文化問題。他認為,后現代主義必須透過“文化主導”的概念來掌握。關于這一觀點,國內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劉永杰認為,詹姆遜提出的后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對于后現論建構貢獻最大,并將后現代主義文化的特征進行歸納總結。這對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大眾文化也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1]。劉梅指出,詹姆遜提出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核心詞語:文化擴張、文化歷史分期、文化超空間、文化意識形態、文化“他者”視域等,這些范疇構成了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的總體輪廓,這不僅對“后現代主義文化是什么”做出回答,而且也一般性解答了“文化是什么”的問題[2]。國內其他學者通過對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的研究也指出,詹姆遜通過分析文化發展的資本邏輯與文化經濟內容,考察文化形式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歷史演變與辯證關系,判定文化表現的現實境遇與時空特征,關注文化的意識形態性與烏托邦訴求及文化政治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馬克思主義立場和態度。與此同時,詹姆遜以“空間邏輯”來建構后現代文化理論體系,從“空間”維度思考后現代的歷史分期問題。在對一系列后現代征象的認識上,他認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并從主體、歷史等角度分別展開論述。
在對零散、破碎的后現代文化景觀分析之后,他為試圖解決后現代社會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而提出“認知繪圖美學”的方案,在以解構、顛覆為主要精神指向的后現代語境中,表現出獨特的“烏托邦”守望精神。總之,詹姆遜的思想方法包括“從整體上把握對象”,他也擅長將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用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歷史”在其著作中是一個關鍵詞匯。在《政治無意識》這一本書中,他就以“永遠歷史化”這個口號作為開端。詹姆遜在其力作《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中明確指出:“我在本文所勾勒的后現代主義,乃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而非把它純粹作為一種風格潮流來描述”[3]。二是從詹姆遜的觀點看中國大眾文化的研究。詹姆遜解讀大眾文化的方式既有宏觀的一面,也有細致的一面,既作為一種討論社會普遍問題的特殊方式,也存在深刻的分析性和有效的解釋力。他的這種研究方法對我國的大眾文化研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詹姆遜認為,伴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展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后現代同樣會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因此,他著重強調后現代主義文化問題應在世界范圍去研究,同時提出發達國家的文化與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之間保持一種張力是世界文化發展所必需的論斷。不過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詹姆遜分析后現代文化現象是站在以美國為主導地位的西方社會立場,他所指的后現代是西方文明危機的一種產物,他的后現代主義大眾文化批評理論是基于西方大眾文化傳統進行的,而我國大眾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其特殊社會背景和獨特的文化語境。因此,我國學者們普遍認為,詹姆遜的大眾文化理論不僅適用于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與實踐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是,我們應該用辯證眼光看待詹姆遜的后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觀,并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相結合,批判性的借鑒和吸收其理論,從而對我國的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實踐進行豐富和發展。對詹姆遜的后現代文化理論不應該照搬,也絕不能照搬,我們可以進行借鑒。
國內學者認為,詹姆遜對文化烏托邦特性的闡釋非常符合中國大眾文化現狀和特征。比如影像文化以及網絡文化所組成的部分占我國文化相當大的比重,而詹姆遜指出的“烏托邦”特性是這些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現代化的新媒體逐漸成為大眾文化的主要載體,這都可以讓觀眾群體暫時忘記現實而沉浸其中,這就是中國大眾文化的烏托邦特性的種種現象。不過事情都是既有利也有弊,大眾文化的烏托邦特性的消極影響體現在它正在消解著人們的主體性,而積極的作用是大眾文化的烏托邦特性為人們向上精神的樹立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優秀的大眾文化作品的烏托邦特性為人們提供了對理想生活追求的精神動力,出色的勵志類文化作品也增添了人們追求“正能量”的思想精神動力。三是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啟示研究。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兩面性,金無足赤,詹姆遜的理論也存在令人難以完全同意的部分,例如中國許多學者對他的“西方中心論”觀點進行批判,學者們認為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中仍然存在著發達國家的自身優越感,這就必然影響到詹姆遜的理論觀點,所以,我們在研究他的后現代文化對中國大眾文化的影響時,一定注意他的基本立場。但是詹姆遜的后現代文化的研究方法對于我們思考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與內在矛盾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在當今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與西方文化進行交流時要進行良性的互動發展,吸收其精華,理性地交流,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立性,又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淵博的文化精品。在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沖擊下,我們如果仍然固守中國傳統文化,試圖重返我國經典文化時代,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為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需要,任其大眾文化自由發展,最終只能使我國文化精神空虛、主體淪喪,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我們應該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一
弗里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Jameson,1934—)是美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是“二戰”后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詹姆遜在繼承總結前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后現代主義的文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左派評論》的主編佩里•安德森曾經稱贊他說,“詹姆遜的著作如同夜晚天空中升起的鎂光照明彈一樣照亮了后現代被遮蔽的風景,使后現代的陰暗和朦朧霎時變成一片奇異和燦爛”[1]14。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興起緣于一戰后歐洲資本主義先進地區無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它是在社會主義理論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日益分離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首要的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在結構上和政治實踐相脫離,尤其是二戰之后,全球范圍內無產階級斗爭形勢轉為暗淡,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論題也轉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潮期,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更是日益擴大,以至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重心轉向了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故意閉口不談那些歷史唯物主義經典傳統最核心的問題:如詳盡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規律,認真分析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機器以及推翻這種國家機器所必需的階級斗爭策略。”[2]60馬克思在他的各個理論階段都最為重視的社會實踐被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冗長而又繁瑣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所取代,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環境下,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的理論晦澀而又與群眾實踐長期隔離,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領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偏向于當代的資本主義文化。
二
詹姆遜作為英美左翼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重要人物,他在部分繼承馬克思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資本主義文化分期理論。詹姆遜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國家資本主義階段,或者也叫市場資本主義時期,正是在這個時期,馬克思創作了《資本論》,這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相對簡單而具有積極向上的氣質,例如這一階段產生的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就是對這一時期意識形態的真實反映;第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或帝國主義時期,這個階段從意識形態上完成了西方和非西方的劃分;第三,二戰后的資本主義時期,這一階段跨國公司盛行,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發展環境下穩定與沖突并存。詹姆遜把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這三種藝術風格與這三個歷史時期一一對應: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分別是市場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跨國資本主義時期的文化階段。
這三個文化階段代表了不同的自我體驗和對世界的體驗,因而這三種文化形態也就標志著人的性質在不同的社會時期的改變,從中可以看出社會現實是如何通過主體的意識反映到文本中的。在早期的國家資本主義階段,現實主義的文化風格表明創作主體對于客觀現實有肯定性的把握,主體和客體之間有相對透明的關系,主體具有積極的能動性;到了現代主義文化時期,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不再積極而明確地反應社會現實,而是形成了多種二元對立結構來幻化現實,藝術成為一個獨立于現實之外的領域,如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所描述的,現代藝術家們出于逃避物化的個體目的,通過現代主義的藝術實踐將自己置身于藝術商品化的對立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完成了藝術與現實的區分,也產生了所謂的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而到了后現代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結構決定了資本對文化生產的絕對控制,文化上的高雅和大眾之分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商品類別的區分。一切文化因素在現今全球化的語境下都變成了大眾文化。在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界限消失之后,全球化語境下商品化的邏輯已經浸漬到了人們的思維之中,詹姆遜宣稱,至此,后現代文化已經脫離出文化的范圍,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已經被打破,文化已經徹底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普通的消費品。就其中的文藝作品來說,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文藝作品是具有解釋性的,而后現代主義的文藝作品則是難以解釋的。例如后現代主義作品,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通篇都充斥著一個自得其樂者的絮語,沒有想象中的讀者的存在,也沒有通常意義下的說明性的文字,作者完全沉浸在的自己的世界里,似乎已經和讀者一起在作者自己用語言信息編織的情境里溺亡,這類作品往往只是一種“體驗”,讀者會對這樣的作品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作者的體驗,閱讀者在自己的經歷中也曾有相同或者類似的體驗,因而并不需要解釋,也無法解釋。
這就是許多后現代作品很多時候給讀者的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閱讀感受。聯想后現代主義者們多宣稱的,后現代主義不需要天才,他們也不想成為天才,只有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才需要并肯定天才,可以說,后現代主義不再完全是像以往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一樣關注創作主體,相反更多的是關注文藝作品的欣賞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后現代主義,較之詹姆遜的資本主義文化分期中提到的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甚至是西方文學史中的所有的文藝階段,可以說是最為關注人性的時期,所謂的大眾文化正是在這個時期前所未有地實踐了后現代主義的價值觀,那就是對個人的尊重。縱觀整部西方文學史,其實就是一部“人”的歷史。這一悠久傳統從古希臘的文學經典以來,經歷了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啟蒙運動、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現代主義以及當下的后現代主義的發展歷程。例如,十八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是由于深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強調個人主義、主體性和自發性,反對客觀性和經驗主義,因此常常被視為對此前的啟蒙運動和理性時代的反叛。到了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興起,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在感性世界中,人是最高級的動物,那么人就是最高級的美。社會作為人與人的聯合,那么,社會就是美的最高境界。在這兩段時期內的文學是積極的,表現的是現實世界的社會關系,而較少關注人自身的體驗,并且題材和體裁的限制也約束了這些體驗的表達。受盧卡奇物化思想的影響,詹姆遜認為,西方現代藝術就是“物化”的產物。現代主義藝術不再反映社會關系,而是把一切事物都變成很奇怪的富于魔力的現象。
現代主義藝術用個人瘋狂的體驗的描述開始代替了故事的敘事。在這一點上,利奧塔德認為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又有一大相似點,那就是它們都是處于資本主義高度發達時期,都代表著對權威的反叛和對自我的不斷否定,它們的典型特征就是懷疑、開放、加持相對主義和多元化,贊美分裂、破碎、異質而不是協調、整體和單一。在這里,自我被看成是沒有任何實質的整一性,它是多面而流動的。詹姆遜對后現代主義文化乃至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未來可以說是持一種理性的悲觀態度的。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陣營從十九世紀以來就已經遠離馬克思主義傳統的政治經濟領域而偏居文化研究一隅,試圖以文化意識形態的抗爭和反思來為人類探索一個合理的未來。從五月風暴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又進入了一個低谷,詹姆遜提出的后現代主義的幾個表征,已經準確無誤地在自身的研究領域上深刻地感受著。后現代主義已經失去了深度,回到了表層,不再相信什么是真理,只是不斷地進行抨擊、批評。
摘要:后現代主義于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興起,主要體現在哲學、美學、文化藝術以及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后現代主義文化對各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現代主義具有鮮明的反叛和批判色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化、世俗化和非體系化。廣告設計行業需要適當體現當前時代的價值觀和社會生活、流行現象,所以后現代主義的觀念和語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廣告設計;后現代主義思想
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對于社會發展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尤其是社會文化領域。廣告設計屬于社會文化領域的一個分支,所以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想的影響。后現代主義思想具有多元化、世俗化、不確定性等特征,這些特征在廣告設計領域也有所體現。文章論述后現代主義對廣告設計產生的影響。
一、非中心化思想產生的影響
在后現代哲學思想中,非中心化思想是其中的主要內容,最先受到其沖擊的對象為社會大眾。在20世紀的法國,有學者已經明確對非中心化思想進行綜合分析,即主體在文學、歷史等方面并沒有準確性的思維主體,在言語結構中,主體對象基本消失且不斷被分解,失去自身獨有的信息結構和世界結構框架,以此有效替代主體自身與世界之間的變化情況。一般來說,這是廣告設計中體現出的主要內容[1]。由于廣告設計的主體逐漸呈現出零散化狀態,其不僅僅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系統化知識表達,更是社會現實與知識結構被普遍認為不再有效時,呈現出作品本身蘊含的觀念、風格的破散化情況。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后現代藝術并沒有被準確定義為某種內容。相關學者曾經指出,后現代藝術題材的繪畫屬于對其他畫作的模仿與拼湊,導致藝術缺乏邊界。在新時代背景下,藝術之間的邊界愈加模糊。當前的后現代主義廣告設計內容與現實情況往往存在較大的差距,一幅畫作上可以同時存在美和丑兩種特征。后現代主義廣告設計作品通過現實和圖像的拼接、時空的交錯,使人在真實中感到虛幻,又在虛幻中感受到真實[2]。
二、解構主義思想產生的影響
解構主義思想是從結構主義中衍生出的,屬于社會性的表達方式,主要目的是為人們的思維活動提供有效手段與重要途徑。解構主義是對結構主義內容的有效破壞和分解,在解構過程中,需要綜合分析社會模式與大眾傳媒過程中的相關手法,實現對正統原則與標準的批判。在對現實中圖像進行解構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力圖從多層面意義對圖像進行解讀。也正因如此,后現代主義藝術的每個細節中都體現了解構的意識[3]。在后現代的廣告設計中,設計者可有效地利用某些語言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游離性,增強解構的應用成效,通過具體的內容實現信息內容解構,力求表現出具有震撼性的視覺效果,快速吸引觀賞者的注意力。在廣告設計中,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可以被稱為結構對象,此時需要根據廣告設計的工作需求,對相關的符號意義做好信息分解。當前,我國解構主義并不奉行隨意化設計模式等,而是追求將結構中的一些內在關聯性因素與整體性特征進行有效分解,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完善的廣告設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信息以及娛樂活動非常豐富,這直接影響著我國后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如,裝潢設計中某些設計理念等有著明顯的新穎性特征,內容更加靈活多變。后現代主義作為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種新文化思想,在美學、藝術學等各個領域形成獨特的風格[4]。后現代主義廣告設計瞄準以消費為重要內容的受眾群體,倡導平等消費與文化共享觀念,意圖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取向,整個設計過程往往體現出顛覆性。深入分析能夠發現,這種以解構主義為核心的后現代廣告設計迎合了當前大眾反抗過度理性化與都市生活緊張節奏帶來的沉重感的心理,更能夠貼近社會大眾并引起他們的共鳴[5]。
本文作者:李志安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全球化進程在全面推進世界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迅速地傳播著該階段特有的、與全球化資本控制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后現代文化。后現代文化通過人們當下的生活模式表現出來,在我國乃至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廣州找到自己的主體,即80后。全新的文化形式塑造著全新的社會主體,80后的生活模式既是對傳統價值和審美的否定,也是對它的突破。在發展中,后現代文化日漸顯露出自己的積極性和建設性。它孕育著廣州乃至我國社會進步和未來發展的全新可能性,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思想和文化創新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探究后現代文化的建設性
后現代文化是作為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相對應、甚至對立的文化風格提出來的,它打破了現實主義的批判性,以及現代主義對審美表達的形式上的追求。后現代文化的美學風格是遠離整體性和價值追求,以碎片化的形式刺激著人們的感官。但單純的文化風格僅僅具有相對的意義,它并不能錨定后現代文化的具體歷史內涵。詹姆遜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中為后現代文化確立了晚期資本主義的唯物主義坐標,為其尋找到固定的社會本體,即它是從晚期資本主義中生發出的、資本控制的產物。“在后現代主義中,由于廣告,由于形象文化,無意識以及美學領域完全滲透了資本和資本的邏輯。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藝術、無意識等等領域無處不在,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而且文化也就有了不同的含義。”①后現代文化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風格。利奧塔從否定性的角度探討了后現代主義的含義,“我將‘后現代’定義為對元敘事的不信任”②(P233),并由此否定了人作為元敘事的主體地位,“人們并不是作為主體而存在。”②(P232)破壞性是利奧塔后現代主義邏輯的必然結果,其后留下的是自啟蒙以來笛卡爾關于主體的、理性主義的一片斷壁殘垣。但利奧塔正犯了馬克思所批判的唯心主義錯誤,即他在否定了被賦予主體地位的人之后,又樹立起另一個原初狀態的人。馬克思關于人本質的論述表明了人的主體地位的合法性,“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主體的人體現出兩個方面的構成性:一方面,他被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系統所構成,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是進步的。人的主體地位是在社會變化發展中獲得的,人不是永遠停留在原初意義上的他者。人在改造社會的物質生產中構成自身,并隨著社會進步獲得自己的超越性和主體地位。馬克思關于人本質的論述與后現代學者大衛•格里芬的建構的后現代主義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后者認為后現代條件下作為主體的人是被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構成的,后現代文化構建了當代人的生活模式。“個體與其軀體的關系、他(她)與較廣闊的自然環境的關系、與其家庭的關系、與文化的關系等等,都是個人身份的構成性的東西。”①大衛•格里芬稱這種后現代精神和生活模式為“有機主義”或“在家園感”,它取代了現代人的統治欲和占有欲。由此,后現代文化也成為廣州80后生活模式的構成性環境,或者說前者是后者的家園。
二、尋找廣州的后現代文化“家園”
要尋找廣州的后現代文化家園,首先需要梳理的前提性問題是“中國的后現代文化何以可能”。晚期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控制。中國在資本的全球化空間中不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資本對人的控制程度也與日俱增。這在廣州這樣的現代化都市表現得尤為明顯。資本的全球化控制突破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空間意識形態界域,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當然具有后現代文化的特征。中國的后現代文化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真實的。廣州的后現代生活模式就是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變遷中形成的文化風格,它是80后生存于其中的后現代文化家園。建筑文化、地鐵文化和網絡文化是廣州三個典型的后現代文化符號,它們之間構成空間、空間轉移以及空間交往方式的社會系統,體現了廣州后現代文化的整體性風格。
1、高度,透視廣州城市空間的建筑文化。廣州城市建筑的一個獨特屬性是對高度的追求,這些高度體現在與時展相一致的縱向歷史性序列上,如從愛群大廈、廣州大廈、白云賓館,到中信廣場等一系列能夠代表廣州發展的時代性特征的建筑。就高度而言,廣州的摩天建筑頗值稱道,其中的代表是國際金融中心和新電視塔。國際金融中心高432米,是大陸第二,而新電視塔高610米,則是世界第一。摩天建筑是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科技水平的體現,更是人類能力的象征。世界絕大部分的摩天建筑頂端都設有觀光塔,人們在塔上領略的不僅是城市的繁榮,更是感嘆人類令自己恐懼的力量。美國“9•11事件”之后,摩天建筑的存在以出人意料的政治原因受到審問。建筑的高度成為人們謀求政治發聲的對象,這其中表征的是撞和被撞之間、野蠻和文明之間的巨大政治和社會落差。但在發展中國家,摩天建筑的命運截然不同。自近現代以來,在國際政治和經濟力量的對比中,發展中國家一直是被壓抑的對象。而與發達國家相同甚至有所超越的摩天建筑則具有心理上的暗示功能,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是對等的,它平衡了兩者間政治、經濟和社會力量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城市中一幢幢像劍一樣刺破天空的摩天建筑是對自然的示威,是自身力量的宣言,是主體能力的自我確證。廣州的摩天建筑在對高度的追求中,體現了自己的意識形態。這可以通過媒體對新電視塔宣傳的自豪感中呈現出來。金羊網一篇被廣為轉載的報道中第一句話就是:“珠江邊上這座拔地而起的通天塔令廣州有了一個驕傲的‘世界第一’。”該文在標題上多用帶有開創性和震撼性的話語,如“傳奇”、“紀錄”、“廣州名片”、“‘第一海拔’是這樣煉成的”、“萬余鋼構件沒有一個是相同的”、“1000噸水箱鎮住塔身防晃動”、“高速電梯1分半鐘直達頂層”等;在細節描述上更不吝溢美之詞,如“空中云梯”、“女性之塔”、“‘少女回眸’的曼妙身材”。②就觀光功能而言,從新電視塔上生成的視角所指向的是整個廣州市,人們看見的不僅是整個城市的空間地圖,而且是不同空間區域發展的歷史性連接。從這個意義上說,該建筑的真正所指不是它本身,而是其背后整個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它的高度和角度所表征的是廣州人的奮斗敘事,它所繪制的是廣州人的無意識精神地圖。
【摘要】后現代電影是后現在主義的重要分支,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觀賞價值。由于我國特殊的環境,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掀起后現代的熱潮。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影壇出現一批藝術風格前衛的作品,在國際上贏得了一定的聲譽。本文探討的“第六代”所指的是20世紀90年代后開始指導電影的的一批年輕的電影人,他們的電影,具有實驗性,在藝術上進行了大膽探索,從社會現實出發,通過電影語言來表明他們的人性關懷。本文試從后現代主義角度,對中國“第六代”電影進行文化解讀和闡釋,通過對后現代藝術特征的研究,全面了解“第六代”的藝術風格與藝術魅力。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第六代;電影;藝術風格
一、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電影
(一)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是始于文學藝術領域,隨后波及哲學等領域的一種流派。其根本特征是填平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鴻溝。
(二)后現代主義電影
后現代主義放在影視中,就形成了后現代電影,指的是對后現代社會的社會特征進行反映和反思的一種電影類型,它充滿了懷疑,不相信真理,它拆分了悲劇、崇高、使命等感覺。它把這種感覺滲入到電影的具體內容中,以及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往往使電影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