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人才素質文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項目意義
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這一項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價值。
1.為高職學前教育人才培養中實施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途徑與方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為融入高職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及內容的選擇提供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如何選取其中對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最具典型意義的項目和內容,是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前提條件;本項目研究成果,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選擇原則、方法及內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其次,為高職學前教育人才培養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參考。在高職學前教育人才培養中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多途徑、多維度和多層次的。多途徑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途徑包括課內與課外,而課內又包括專列的傳統文化類課程和其它課程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課外又包括大學生社團活動、各種素質拓展活動等;多維度主要體現于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包括理論闡述、技能操作、實踐訓練等多種方法;多層次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文化項目及內容的認知程度要求,包括熟練掌握、基本了解、感知體驗等。
2.為高職其他專業人才培養融入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參考和借鑒: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下稱《綱要》)的通知,明確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針對大學階段,《綱要》提出要“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鼓勵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職業教育教學。”可見,在高職院校各專業人才培養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已是勢在必行,本項目針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進行研究,研究成果也將為其他專業在人才培養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參考和借鑒。
3.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傳承提
[摘要]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每一個環節的實施,都離不開農民這一主體要素。并且《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更是強調了要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作為指導鄉村振興規劃實施的原則之一。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培養能夠建設農村的實際人才,成為加快推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必要手段,戰略意義十分重大。分析了農村人才培養和發展存在的問題、發展目標和要求,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農村人才培養發展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
農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本質,農民是農村發展和建設的主體。農民在整個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僅僅扮演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角色,還肩負著鄉村治理、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等重要使命任務。因此,全面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是我國鄉村發展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只有培養出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才能解決農村發展的內生問題,使傳統農業成功向現代農業轉型,使農民成為有前途的職業,實現傳統小農向現代農業的無縫銜接,鄉村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振興。當然,教育和人才培養雖然是一項見效慢、周期長的大工程,卻是實現農村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大力培育農村人才,全面提高農村農民的素質,實現農村居民“高質化”,才能為2050年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夯實基礎。
1我國農村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只有切實加強農村教育力度、廣度和深度,才能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技術進步與推廣,打造符合我國農村需要的建設主體。目前,我國在農村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1.1我國農村人才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我國農村人口5.766億人,占總人口比重41.5%。勞動力數量非常豐富。但是,在5.766億農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不容樂觀。雖然文盲人口數量逐年降低,但是農村高學歷人員比例依然很低,2013-2017年,大學及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只有0.2%,大專以上不到1.5%。根據2013—2017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戶主主要文化程度數據統計得知,我國農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除此之外,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數據得知,我國農村人口凈流出量達每年1284.9萬人。2018年,我國外出農民工占全國農民工的60%,即使有農民返鄉也不一定從事農業工作。農民基礎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大量農村勞動力外流,使得農村人才培養和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關鍵詞:新商科;高職人才;職業素養;教學體系;培養構建
在當前新商科高職院校的發展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此種問題的思考中,新商科高職院校需要對人才職業素養培養的教學體系進行構建,要在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進行加強傳授時,對其高素質、高品德進行強力發展。只有新商科高職教師同步推進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提升,才能可持續發展新商科高職人才,才能在社會發展中,實現對其能力水平、道德品質、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的有效發揮。
1新商科高職人才職業素養培養教學體系的構建原則
1.1目標適應原則
新商科高職院校的相關教師在對人才職業素養培養的教學體系進行構建和實施時,需要遵循目標適應原則。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對培養目標進行明確,要應用適合該目標的教學體系和教育模式,要以此來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教師需要以培養目標為導向,需要對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進行適應,要對目標適應性原則進行遵循。只有如此,新商科高職教師方能依據培養目標設置教學體系,才能達到對人才職業素養的高效培養。
1.2系統穩定原則
教育系統內部諸要素都遵循一定規律,以既定的機制為依據運行,此種系統雖然封閉但是穩定性足夠強。在人才職業素養培養模式社會化的現在,提出了許多要求,不僅要求改革教育理念,明確教育目標,還要求保障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給予學校和教師教育保障和相關條件,更是需要教師們在創新了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后,設置和完善相應的教育管理體制機制等。既不可過于機動,更不能隨心所欲地變化,要具有明顯的泛型性,并依此特性形成穩定的系統,讓系統具有自己的程式和風格。對此,新商科高職院校的相關教師需要在重視對人才職業素養的培養時,依據系統穩定原則來構建和實施相應的教學體系,利用此種原則來完善體系,強化對人才職業素養的培養。
摘要:近年來,高校課程改革工作逐步展開,人才培養日益注重人文精神與文化素質的培育,這就需要融入大量的人文精神元素,加大學生的德育與美育。在這種情況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引入茶文化方法是必要的,利于提高體育專業教學水平。本文首先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當前體育專業教學現狀,然后基于茶文化在體育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提出了茶文化融入體育專業教學的有效途徑,加大對體育人才人文素質培養的工作力度。
關鍵詞:體育人才;茶文化;教學現狀;運用途徑;積極作用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都比較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而茶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藝術的特有表達形式,有著豐富的思想哲學和精神內涵,對學生人文教育有著積極作用。體育教育是一種以強身健體、健康運動理念為核心的課程,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類課程,易忽略學生文化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全面發展,體育教育除了注重運動技能、運動方法等外,還要加大文化教育工作力度,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
1目前體育專業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1.1忽略學生體育興趣與運動習慣的培養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除了注重學生運動技能培養外,還應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養成健康的體育運動習慣,形成終身運動的體育觀念。然而,當前體育教學忽略學生體育運動興趣和良好運動習慣的培養,很多學生只是機械化的學習運動技能,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教學目標設定不合理
摘要: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專業社會實踐的技能型人才,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所制訂的實施人才培養活動的具體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及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質量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之一,而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又是專業和高校得以發展的前提和動力。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制訂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障。本文通過解析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德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闡述地方民辦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式與路徑。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德語專業
一、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德語專業概況
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德語專業的高校共129所,其中浙江省共7所,分別為浙江大學、寧波大學、浙江科技學院、寧波工程學院、浙江外國語學院、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及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越秀”)。各校成立德語專業的時間如下:浙江大學(1969),浙江科技學院(2000),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2004),寧波工程學院(2006),寧波大學(2007),同濟大學浙江學院(2014)及浙江外國語學院(2015)。其中,浙江學院和越秀為民辦高校,其余5所為公辦高校。越秀德語專業現有4個年級11個班,共有學生300多名;現有在編教師17人,師資專業方向涵蓋德國文學、語言學、翻譯學、教學法、經濟德語、科技德語、跨文化交際等各個方向。
二、德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內容
根據學校統一指導思想及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則,德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內容包含十一個方面,即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主干學科、核心課程、學制和修業年限、畢業最低學分要求、授予學位、學時與學分、實踐教學環節、知識能力素質矩陣圖及課程設置,其主要和核心內容包括:
(一)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德英雙語應用能力,能在翻譯、經貿、教育、汽車、外事、旅游、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從事相關工作,具有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高素質應用型復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