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商貿經濟發展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流通經濟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發展,使商貿流通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且規模不斷擴張,已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分析,商貿流通業起步相對較晚,且發展期間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限制了流通經濟的發展。本文基于新時代背景,分析流通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同時探析發展戰略,以期促進流通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背景;流通經濟;發展戰略;大數據技術;限制
新時代背景下,各地商務局需充分認識自身職責,明確國內流通經濟受阻的影響因素,牽頭規避當地商貿發展政策,以推動區域范圍內流通產業結構,從而完善流通經濟發展戰略[1]。此外,各地商務局還需發揮帶頭作用,刺激當地商貿物流發展,同時促進新型電子商務發展,以創建現代流通方案,為流通經濟確定新增長點,從而擬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流通經濟發展戰略。
1流通經濟學概念及對流通經濟的影響
流通經濟學源于馬克思研究社會經濟運行成果,馬克思研究表明,流通經濟歸于社會經濟范疇,是商品流通發展至某階段的產物。初期商品流通僅為物物交換,在歷史長河發展中,逐漸出現了貨幣等媒介交換。馬克思認定流通體系中,每種商品均需經歷不同的變化,即從商品形態轉至貨幣價值形態,并由貨幣價值形態轉至商品形態,隨后退出流通體系。相關學者研究指出,馬克思流通經濟思想僅適用于資本主義,但中國經濟體制多為計劃經濟體制,后演變為混合所有制[2]。有學者對馬克思提出的流通理論進行拓展,提出了社會分工及社會化生產期間可出現流通過程。商品流通構成流通產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領導人對流通產業發展及組建發達流通企業的重視度逐年增加,促進了物流、服務、零售等行業的發展。簡言之,流通經濟思想具備以下特征:需深刻認識流通對生產力的影響,同時肯定流通產業在擴大生產與消費方面的作用[3]。此外,還需對流通機制進行改革,不斷創新流通方式,以增強流通效率與流通產業生產力。流通經濟學對流通業的影響如下:(1)直接影響:商貿流通業可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可作為搭建生產、消費的橋梁,能夠引導、保障消費結構的合理。商貿流通不僅能創造充足的物質財富,還有利于細化社會分工,解決生產、消費間的矛盾,可促進地區、國家經濟增長。此外,商貿流通業屬于一種產業類型,出現、發展、繁榮均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其經濟價值代表國民經濟生產值,且商貿流通業具有橋梁樞紐作用,流通經濟活動需創建在立體空間結構中。(2)間接影響:流通商貿業發展,可刺激消費者需求,優化原有消費結構。結合消費層面分析,商貿流通業需從社會經濟內補充角色轉至主要角色,真正發揮流通業“聚”“散”功能,并引導公民消費意識、消費行為,同時商貿流通業可擴張經濟市場,引導消費、生產,從而刺激市場經濟發展,提高市場經濟運行率[4]。此外,商貿流通業還可聯結生產、消費,優化各項生產要素與資源,從而提高流通速度、流通效率,保障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可解決社會勞動者的就業問題,促使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2制約流通經濟發展因素分析
近年來,商貿流通業高速改革,從傳統計劃經濟體系逐漸轉至市場經濟體系,促進了我國GDP的增長。結合相關調研數據分析,2019年全國零售總額高達41.1649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8%,且在GDP中占比超過13%[5-6]。以商貿流通業為基礎,認識我國商貿經濟發展問題,探析制約流通經濟發展的因素,并制定發展策略,以刺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趯嶋H情況分析,我國流通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如下。
內容摘要: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發展對人力資源結構優化提出了新的市場需求,本文采用2007-2016年間我國31個省區的面板數據,構建人力資源對商貿流通業影響的GLS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從全國層面來看,基礎型人力資源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具有顯著抑制作用,而發展型人力資源則表現為顯著促進作用。同時人力資源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基礎型人力資源在中西部表現為抑制作用,在東部地區不顯著;發展型人力資源在東部表現為促進作用,在中西部地區不顯著。此外,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技術投入和資本投入對商貿流通業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要穩步推進中西部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東部地區優質人力資源存量,為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關鍵詞:人力資源;商貿流通業;GLS;模型
引言與文獻綜述
進入21世紀,人力資本在推動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提升人力資本存量、改善人力資源結構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新時代下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社會消費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對高質量、高水平的消費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傳統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轉型,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力資源結構的重新調整。那么新時代下人力資源對商貿流通業到底起著怎樣的影響作用,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源結構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這種影響作用在我國區域發展過程中是否一致?這些都是商貿流通業在現代化發展中必須解答的問題,也是人力資源結構調整過程中需要妥善處理的問題。人力資本存量對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轉型具有直接影響,有關人力資源結構與商貿流通業關系的研究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李斌等人借助盧卡斯模型對不同類型人力資源結構與服務貿易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認為人力資源結構對服務貿易的影響存在差異性:在經濟發展初期,勞動型與技能型人力資源是服務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知識型人力資源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宋海龍、秦兆婷基于VAR模型分析了人力資源對服務貿易的影響效應,認為傳統的基礎性勞動力資源對服務貿易的作用已經逐漸弱化,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類型對服務貿易具有顯著推動作用。王菲基于經濟增長理論視角對人力資本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分析,認為人力資本對出口貿易具有重要影響,并且通過與出口貿易的交互作用對經濟增長產生正向促進作用。江永紅等人從產業結構優化的角度分析了區域勞動力的極化現象,指出勞動力結構與地方支柱產業的發展存在密切關系,發達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對高水平人力資源的市場需求較大,而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水平相對較低,人力資源的市場需求仍然停留在較低水平。馬光明、劉春生對我國貿易方式轉型的內部動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基礎性勞動力結構仍然是欠發達地區貿易增長的主要驅力,對于發達地區而言,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對人力資源結構優化有著更強烈的市場需求。張建清、陳星全從國際比較的視角指出,人力資源結構是服務貿易差額產生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源結構以基礎性勞動力為主,這是導致其在服務貿易方面缺乏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董譽文、徐從才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現代化轉型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在不同時期商貿流通業的轉型驅動存在差異,1993-2014年商貿流通業的轉型驅動經歷了由勞動驅動向技術驅動與資本驅動的變化,期間人力資本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存在波動性。李方一等人對我國就業結構變遷的內在機理進行分析,認為社會消費水平與就業結構相互影響,社會消費水平升級帶動勞動力結構升級,同時,勞動力結構優化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消費增長。本文擬在經濟地理視角下,采用動態面板模型對我國人力資源結構與商貿流通業的關系進行探索,并且對兩者在不同區域的發展差異進行分析,為各地區人力資源結構的調整提供參考。
一、理論模型設定
研究采用GLS模型分析人力資源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GLS估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截面相關、序列相關以及異方差等問題,在靜態面板估計過程中具有很好的效果。一般而言,商貿流通業的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Y=f(x1,x2,…,xn),按照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可以將商貿流通業的生產函數表示為柯布-道格拉斯式,即Y=f(K,L,T)=A(T)KαLβ,仍然以K代表資本投入,L代表勞動投入,T代表技術投入,兩邊取自然對數可得:LnYit=A+αLnKit+βLnLit+μit考慮到不同時期以及區域的影響,本文構建人力資源對商貿流通業影響的GLS模型為:tradeit=c+β1levelB+β2levelH+αXit+μit其中,trade代表商貿流通業,level代表解釋變量,X為其他控制變量,B、H分別代表基礎型人力資源和發展型人力資源,β1、β2與α分別代表各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c為截距項,μ為殘差項,i和t分別代表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
二、模型數據及指標選取
內容摘要:數字經濟對城市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有望為商貿流通業賦能,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突破發展瓶頸。本文運用2017-2020年的城市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數字經濟對城市商貿流通業的效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能夠顯著促進城市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異質性分析表明,數字經濟對城市商貿流通業的促進效應在一線城市最大,四線城市最小。進一步分解數字經濟各組成部分發現,城市數據及信息化基礎設施、數字化服務和數字化治理均對商貿流通業具有顯著效應,但數字產業融合水平效應暫未凸顯。
關鍵詞:數字經濟;商貿流通業;城市異質性;數字化治理服務
引言
在十四五規劃中,我國明確提出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推動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也作出要求,要將信息技術同實體產業結合起來,實現“數字中國”,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產業,在保障供應鏈、解決商品滯銷問題、促進交易高效完成和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者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李加奎等,2021),是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在市場環境日益復雜、外部不確定性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商貿流通業的能源消耗增加、生產效率較低的缺點對其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在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有望為商貿流通業賦能,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突破發展瓶頸。在這一背景下,研究數字經濟給商貿流通業帶來的影響則成為一項重要的議題。
一、文獻綜述
在既有的文獻中,葉悅青等(2021)以浙江省作為樣本,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從財政支持、教育和研發投入等方面促進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謝玉唐(2018)則從全局的角度出發,梳理了我國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政策并從理論上探討了數字經濟對商貿流通業的促進效應。在數字經濟促進商貿流通業的渠道上,降低企業管理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客戶忠誠度和形成數據資本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陳娟等,2021)。梳理既有文獻可以發現,一方面,現有研究多從理論層面探討數字經濟與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關系,缺少使用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研究;另一方面,較多學者多從省份層面探討二者關系,可能存在樣本選擇偏差的問題。城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同一省份一線、二線、三線與四線城市的數字經濟發展現狀仍然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從省份層面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可能有一定的偏差。鑒于此,本文使用我國2017-2020年主要城市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數字及其各組成部分對商貿流通業的平均作用和城市異質性效應。
二、數字經濟促進城市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分析
內容摘要:本文對我國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通過構建DEA模型,將商貿流通效率分解為商貿流通產業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三個方面,對我國東中西部的商貿流通效率進行了分析,并結合電子商務時代市場的特點,分析電子商務對商貿流通產業的影響以及商貿流通業效率提升對消費者選擇和消費質量的影響路徑,提出商貿流通產業在電子商務時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商貿流通電子商務消費者選擇
一、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
我國的商貿流通業從整體上來說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1949—1979年,由于該階段我國的整體發展速度較為緩慢,經濟體制以計劃經濟為主,商貿流通產業也缺乏發展的空間與活力,因此該階段的商貿流通產業僅限于起步狀態,并未得到充分的發展;第二階段是1979年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商貿流通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商貿流通業得到了繁榮發展,主要呈現出兩大特點:其一是發展的速度快、規模大;二是產業結構矛盾突出,但優化態勢明顯。如圖1所示,在2007—2016年間,我國社會消費品的增長速度年均15.48%,遠高于世界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201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2,316億元,同比增長10.4%。但在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的同時,商貿流通產業的城鄉差距仍舊巨大,2016年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85,814億元,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6.503億元。從消費形態來看,2016年我國餐飲收入35,799億元,商品零售額296,518億元,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0.8%和10.4%,2015年兩者增長速度分別為11.7%和10.6%,餐飲收入的增長速度相較商品零售行業的增長更快。
二、我國各省份商貿流通效率變動趨勢分析
本文根據我國31個省份的相關報告與文獻數據,對2013-2015年的商貿流通效率進行了匯總,并通過建立DEA模型,匯總全國31個省份的商貿流通產業的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并由此構建了我國東、中、西部的商貿流通產業效率評價體系。其中EFF、TE、SE分別為商貿流通產業綜合效率、商貿流通產業技術效率、商貿流通產業規模效率。我國東、中、西部各省份的商貿流通產業綜合效率(EFF)均在2013年出現了小幅度下降,自2014年起均呈現上升態勢。其中,東部地區該趨勢最為顯著,西部地區相對東、中部較為平緩。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表現與商貿流通產業綜合效率基本一致,但西部地區的技術效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說明西部地區的商貿流通技術水平一直處于不斷上升的狀態中。通過對我國商貿流通效率的分析可以發現,2013年由于受到全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量化寬松政策與歐洲經濟持續衰退的影響,我國總體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EFF、TE、SE均呈現了下降趨勢。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加上國家對商貿流通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各地區的商貿流通產業又再次回到快速發展的軌道中。通過對我國商貿流通效率的綜合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的東中西部地區的商貿流通效率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東部地區的規模效應突出,西部地區雖然一直呈現上升態勢但總體與全國平均值相差較大,西部地區的商貿流通規模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電子商務時代商貿流通業的特點
[摘要]隨著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我國經濟受到前所未有沖擊,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高度不確定性。石家莊市作為河北省會,必須要科學研判疫情沖擊,超前謀劃化危為機,精準施策重點發力,來應對百年未有的經濟大變化和疫情沖擊。因此,要實現在全省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必須樹立底線思維,科學研判布局,引導市場主體在預期穩定中走出不確定性的困境,推動省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肺炎疫情;石家莊;高質量發展;著力點
一、清醒認識疫情下石家莊市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沖擊動力系統,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面臨嚴峻挑戰石家莊市產業層次偏低,多數產品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低端,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2019上半年,石家莊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占比28.7%,與合肥的48.9%、長沙的49.7%、南京的47.9%、杭州的57.2相距甚遠,高新技術產業還未形成戰略支撐。在前所未有的疫情沖擊之下,全國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石家莊市同比下降5.4%,但是成都、杭州等城市受影響較?。?3%、-4.8%),其原因就是新動能的接續能力較強,成都主要來自高科技和新經濟產業的貢獻,杭州則主要來自數字經濟的貢獻。
(二)沖擊中小微企業,穩經濟發展底盤任務艱巨石家莊市市場主體數量已經突破100萬,中小企業居多,普遍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低,受疫情影響也最大,目前開工率低于大型企業。即使開工了,也存在“復工難復產、復產難續產、續產難高產”等問題。加上石家莊市巨無霸型大企業數量不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未頂天立地,“穩就業”形勢異常艱巨。穩住石家莊市經濟發展底盤,對中小企業“應保盡保、早??毂!笔亲龊谩傲€”落實“六?!钡幕A。
(三)沖擊產業鏈,影響石家莊市現代產業發展壯大近年來,石家莊市“4+4”現代產業圍繞建鏈、補鏈、延鏈、強鏈開展精準招商,引進項目和完成投資蹄疾步穩態勢良好,但全球疫情沖擊產業鏈,并通過供應鏈在國內產生漣漪效應,勢必影響我市現代產業發展壯大。為此,石家莊市在復工復產進程中應高度關注產業生態,構建產業鏈生態圖譜,既要面向全國全球吸引優質企業,也要目光向內盯緊域內培育優質企業,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成為關鍵。
二、全面研判疫情下石家莊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