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文化推廣技巧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農業推廣是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必要手段,在農業推廣的過程中兩大因素影響推廣的效果哦,一個是推廣的內容,另一個是推廣的方式方法,無論哪種推廣的方式方法都需要與推廣受體也就是農民進行溝通,因此,農業推廣溝通就顯的尤為重要,本文對于農業推廣溝通的原則和要領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推廣;溝通;原則;要領
1農業推廣溝通的一般原則
農業推廣是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必要手段,在農業推廣的過程中兩大因素影響推廣的效果哦,一個是推廣的內容,另一個是推廣的方式方法,無論哪種推廣的方式方法都需要與推廣受體也就是農民進行溝通。溝通是一種技巧,因此在農業推廣實踐中應掌握一定的原則,一是溝通的信息內容值得信賴,對于農業推廣的受體而言,進行推廣的內容必須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在農業推廣人員與農民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所傳遞和擴散的信息應為真實、有效,能夠切實幫助農民或者是農民急需的信息,同時這些信息的來源必須是來自于科研院所、高校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或相關研究結果,而其他的信息雖然可以進行溝通,但是不具有可信賴性,則不能作為農業推廣溝通的信息。二是溝通的信息應與農業推廣工作相關,與農業推廣的受體農民進行溝通,應是與農業推廣工作相關的信息,這區別于農業調查研究、農業幫扶、農業經濟研究等與農業相關的工作,在信息的內容上應與農業相關,在針對具體的對象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應準確的找到溝通對象的興趣點,比如對于農業種植戶進行養殖方法、技術的傳播、擴散、溝通顯然不恰當,不但不能很好的將農業推廣工作開展,而且容易造成農民對于農業推廣工作的反感甚至信任危機。因此,在農業推廣溝通的信息內容選擇上,首先要與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村生活改善、農民增收相關的農業創新技術、科技信息為推廣內容,其次是要選擇農業推廣的對象,針對性的進行相關技術的推廣。三是溝通的信息要簡單、扼要,在進行農業推廣信息的溝通方面,應從農民需求的實際出發,將信息溝通簡單化,通過對于信息內容的實用性、可行性的講解、圖示、文字介紹等方式使農民能夠對所推廣的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興趣,而不應長篇大論的進行宣講,這樣不能夠引起農民的接受興趣,不但并不能夠很好的開展推廣工作,而且導致農民對于信息的逆反心理。四是對于核心內容、關鍵內容的反復講解,對于農業推廣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將實用性、創新性、高效性的農業技術、農業生產方式方法傳授給農民。但是,在農業推廣實踐中,收到地域文化、文化程度、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生產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對于農業推廣內容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和應用程度都有所差異。因此,在農業推廣溝通的過程一定將農業推廣內容的核心部分和關鍵進行反復的講解,使不同層級、不同地域的農民能夠真正的接受、理解和能夠實際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五是通過比較和對比體現推廣技術的優越性,對于農業推廣的內容應通過與原來技術的對比、與傳統方法的對比進行溝通講解,這樣能夠使農民更為清晰、直觀的了解農業推廣技術給自身帶來的好處,能夠更容易的接受推廣內容。六是在溝通的過程中形成良性互動,溝通是雙向意思表示的過程,因此在農業推廣過程中應與農民互動,既要講也要解,同時要仔細觀察和分析農民在接受過程中的反映,針對農民反饋的熱點、難點進行針對性的再次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應有足夠的耐心進行反復的講解、反復的聽取農民的提問、反復的進行解答。七是選擇適當的溝通環境,傳統農業技術講授一般以教室為主,但是在農業推廣溝通的過程中,應該打破傳統的講授方式,結合傳授的內容可以選擇適當的溝通環境,如田間地頭、種植大棚、養殖基地等,通過形象、具體的溝通能夠更實際的引起農民的興趣,也能夠使農民更為準確的接受相關的知識、技術。
2農業推廣溝通的要領
農業推廣溝通除了掌握一定的原則,還應當適當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要領,這些內容包括:一是要擺正位置,對于農業推廣而言,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是在農業實踐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因此,在農業推廣過程中,農業推廣技術人員應作為農業推廣內容的受體的一部分,這樣能夠更好的開展相關工作。二是處理好與農民的關系,在農業推廣工作的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與農民之間的關系,應放低姿態、擺正位置,與農民打成一片,設身處地的為農民增產、增收服務好。三是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在農業推廣過程中,受農民知識文化水平、接受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的影響,溝通的過程中應盡量采用淺顯易懂,能夠為農民所接受的語言,不應過多的采用書面語言或過于專業化的術語,同時在溝通的過程中可以采取農民比較熟悉和常用的俚語、方言等進行溝通,從而達到良好的推廣效果。四是互動式溝通能夠有效的提高推廣的質量和效率,在農業推廣的過程中,應盡量采用問答式的方式與農民進行溝通,這樣能夠及時的解決農民的疑問,能夠使推廣的內容為農民所接受。
3結束語
【摘要】閱讀推廣是國家大力倡導的精神性文化活動,閱讀能豐富人們的文化知識,提升全民的綜合素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途徑,更是國民自身發展的真正需要。本文針對當前閱讀推廣活動進行詳細的探討,主要分析實際運用中的策劃與組織形式,旨在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閱讀;推廣活動;策劃與組織
閱讀推廣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途徑。推廣全民閱讀活動是城市人文精神建設的重要途徑。閱讀是人類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合作創新的重要方式,是學習知識、傳承文明的重要形式,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閱讀推廣是圖書館及社會相關方面為培養讀者閱讀習慣,培養讀者閱讀興趣,提升讀者閱讀水平,進而促進全民閱讀而從事的一切工作的總稱。幾年來,閱讀推廣工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2005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將倡導全民閱讀寫入《中國圖書館學會章程》;2009年9月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正式成立;2012年11月,“開展全民閱讀”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工作報告之中;2016年,“書香社會”首次寫入政府報告。2018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91.3%。讓全國人民都參與到閱讀活動當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自此多樣化的閱讀活動不斷盛行,在各個地方都在積極組織開展。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步調,要盡早響應國家提出的行之有效建議,也為了促進全民的文化水平發展,閱讀推廣活動將會大力開展下去,同時也會走向基層,走向社區,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閱讀的美好世界,從而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徜徉,為社會的和諧發展作出貢獻。
一、閱讀推廣活動的作用
知識改變命運,環境改變生活。掌握知識多的人,總能夠找到更多的自我提升機會,不管是在就業,還是在日常的生活里,知識都能夠發揮優勢。閱讀一本好書可以在本質上不斷改變自己的觀念,影響自己的行為,以此在為人處事中就會獲得相應的尊重。為此,必須要把閱讀推廣活動全面重視起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加強有效的策劃與組織。
(一)傳播文化,提升人民學習熱情。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傳承。而對于一個民族來講,其主要的根基就是良好文化的傳承。閱讀活動的推廣某種程度上就是傳播文化的有效方法,其可以讓知識得到不斷擴展,使普通人能夠享受到知識帶來的滋養,感受到文化的震撼力量,從而形成民族的榮耀感,進一步強化個人的學習動力,也讓全社會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文化學習的良好氛圍。閱讀活動的不斷開展,促進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讓我們看到了學習型社會構建的新希望,也看到了祖國一片繁榮發展的美好景象。
(二)豐富的知識可拓展思維。閱讀活動推廣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更不能靜止不動,而是要付出實際行動去踐行,在內心形成文化推廣的大局意識。通過閱讀,讀者能夠從閱讀的書籍當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文化知識,還能更多地對一些陌生的知識產生深入性的研究。同時,在閱讀的書籍里,還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閱讀是很好的一種體驗,不拘泥于眼前,可以不斷拓寬視野,以大的胸襟承載萬事萬物,讓人的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充分激發出人們創新的能力,從而讓讀者能夠實現自己的生活價值和工作價值。
摘要:國內大循環的背景下,“互聯網+“在推動文創產品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的技術的運用推動了社群經濟和粉絲效應,這也為文創產品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目前文創產品的發展一改傳統的網絡營銷模式,不斷引入新的手段和技巧,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在現狀下找準問題,進而不斷改進,優化文化產品的網絡傳播和營銷策略,實現更加有效的營銷效果,是未來抓住發展機遇的關鍵所在。本文對“互聯網+”環境下的文創產品的網絡發展進行研究,以期能夠促進其更加健康高效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傳播;文創產品;營銷策略
早在2012年,國內學界就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普遍認為,國內經濟轉型需要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力量,才能推動嶄新經濟形態的產生,促進傳統業態的更新升級。在新形勢下這種觀點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互聯網+”能夠促進技術革新,推動行業演變,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更多的優秀成果運用于生產力的提升,進而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借助于“互聯網+”的力量,文創產品的網絡傳播與營銷策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路徑。
一、“互聯網+”環境下的文創產品
1.文創產品的概念文創產品,是文化創意產品的簡稱,是利用技術手段,結合人類智慧技能,對各類寶貴的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開發,設計生產出的一種特殊產品。文創產品利用各種文化元素、人文精神、文化符號等對產品進行設計包裝,給予了產品更加深厚豐富的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文創產品介于商品和藝術之間,其外形、內涵都更具文化特色,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激發購買欲。2.“互聯網+”背景下文創產品發展現狀在我國經濟不斷謀求轉型發展的今天,文化產業能夠帶來高附加值的產品,無疑可以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文創產品在我國屬于新興領域,一方面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讓消費者渴望能夠獲得兼具藝術性、審美性和功能性的產品,在滿足日常需求的同時,帶來心理愉快和視覺享受;另一方面,文創產品在我國屬于加速發展階段,具有大量潛在的市場需求。如某品牌與故宮聯合打造的“故宮口紅”,就實現了產品熱度與銷量的雙贏。該套口紅顏色分為六個色系,膏體顏色來源于國寶器物,而外觀設計則取材于中國傳統審美情趣的圖案和紋理?!肮蕦m口號”巧妙借助于IP打造,一經推出就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廣受好評。由此可見,當下的文創產品設計增加了更多的主體意識,更加關注新技術的運用和消費者心理,以實現文創產品的傳播,傳統的生產方為主體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今社會的發展需求,而“互聯網+”的發展,給予文創產品更多地發展靈感,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二、“互聯網+”環境下文創產品網絡傳播與營銷特點
1.獲取信息更加便捷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升級促進了5G時代的到來,如今信息的傳播和推廣都變得更加便捷,手機、網絡、移動互聯都縮小了時空差距,公眾每時每刻都不在接受著各類爆炸式的信息。這種現狀讓網絡傳播成本小、代價低,增加了傳播的效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受眾群體數量,增加了潛在的用戶群體變成真實客戶群體的可能性。2.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化傳統的文創產品銷售模式較為單一,一般銷售地點存在于風景區、旅游地、車站等,作為紀念品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這種銷售的局限性抑制了文創產品及產業的發展。構建“互聯網+”的發展模式,能夠拓寬營銷和傳播渠道,擺脫傳統營銷的限制,創新文創產品的發展形式,進而提升整體利潤空間,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3.打造品牌效應文創產品本身自帶“文化”屬性,具有一定的識別度,借助于互聯網的力量,能夠利用低廉的成本極大地提高產品知名度,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品牌效應的打造能夠增強客戶黏度,讓文創產品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份額,讓更多的消費者認可其品牌文化和核心內涵,從而更加認可產品,增強購買欲望。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如何更好地推動語言文化輸出,有助于促進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共同進步。文章概覽了世界各大語言文化的輸出歷史,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剖析了英語及文化輸出過程,以定量推導的方法解析其傳播特點與語言特性的關聯,以整體對比的方法說明英漢的結構和內涵區別。指出在當今世界大變局形式下推動漢語輸出交流的意義,文章認為需要樹立整體觀念、平衡出入、學習英語、傳播漢語,以促進人類文明的更好發展。
關鍵詞:英語;語言文化;文化輸出;語言特性
語言和文化具有廣泛的傳播性,歷史上人類文明大國在進行文化傳播的同時也輸出了語言,語言的輸出又深化了文化、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傳播,各方互為促進[1]。世界各大語言文化輸出各有特色,中文可以借鑒研究。當今,英語是全球通用的語言。在語言輸出的同時英語世界的文化也遍地開花,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輸出傳播有自身特點且和語言特性也相關聯。
一、世界語言文化輸出簡史
古希臘于公元前6世紀進入鼎盛時代,在一眾領域成就卓著———文史哲領域發達、藝術昌盛、文化多彩,隨后科學得到顯著發展,成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奠基,包括天文、物理和數學等領域。其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極富創造力并內涵豐富,且多點開花、多方繁榮,對后世歐洲文化及古羅馬文明影響至深。憑借人文方面與科學領域的優越和傳播,希臘語統領了歐洲四百多年。羅馬盛世于公元前2世紀形成。古羅馬的物質、精神文化成就顯著,其精神文明成就囊括哲學、法學、建筑藝術、散文詩歌等文學巨著、雄辯術、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尚武精神等,對后世特別是西方文化影響巨大且深遠,拉丁語成為多國西語的淵源。其后基于廣泛傳播而形成的基督教文化成為西方世界基督教文明之源。拉丁語由此稱霸西方世界1500多年[2]。中國歷經秦皇漢武,漢語隨張騫影響傳至兩河流域,隨班超屬吏甘英抵中西交通新紀錄之波斯灣頭,隨后唐朝鼎盛時期,文化藝術語言思想(詩歌、舞蹈、服飾、建筑風格、工藝瓷器、人文藝術理念、天文歷法科技等)輸出傳播至日、朝、越、緬周邊,遠至陸上交通中亞大食、西亞波斯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東羅馬帝國,至宋代依然影響周邊,后又在元代由馬可波羅再次傳播并影響至歐陸。在東方世界區域輸出傳播超1500年,在世界范圍內直接傳播150—200年,間接影響近300年(另一說法近700年,從盛唐至馬可波羅)。法國17世紀達到鼎盛,路易十四被譽為“太陽王”。法國又于18世紀經歷一系列變革,由思想啟蒙引起大革命到拿破侖稱雄和巴黎公社等,如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等思想家頻出,涌現出一大批如雨果、巴爾扎克、莫泊桑、大小仲馬、福樓拜等文學家、藝術家,思想、文化影響了整個歐洲和世界,《法國民法典》更成為現代民法法典之鼻祖,成為世人矚目的中心,法蘭西民族在經濟、藝術、文化、思想領域領先于世界,法語在17—19世紀成為世界通用語言。英國經工業革命后,英語呈“日不落”之勢,文化上米爾頓、喬叟、莎翁為尊,戲劇歌劇風靡,亞當·斯密、洛克、培根、斯賓塞等思想家輩出,作家簡·奧斯丁、查理·狄更斯,詩人拜倫、雪萊、濟慈聲名鵲起,在19世紀英語的影響達到頂峰。20世紀初,美國率先完成電氣化革命,誕生了皮爾士、杜威、愛默生等思想家,文學家惠特曼、歐·亨利、馬克·吐溫、杰克·倫敦的影響與日俱增;二戰后科技經濟迅速發展,文化實力大增,英語一舉統率國際舞臺。
二、英語文化輸出的本質及特征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代表,集中體現了民族特征。若一個民族的語言消失了,這個民族的文化也隨之消失。而當某種語言成為通用語后,人們對世界的思考及觀察將受該語言影響。如今全球通用語言為英語,該語言的核心結構如喬姆斯基的“深層語法”,英語國家人士自幼融會貫通、習得所致。再完美的非母語者都不可能如母語者一樣無懈可擊。語言優勢會帶來心理優勢,讓非母語者會文化和心理上從屬仰望,是當今世界英語輸出的本質。語言優勢大大方便了文化輸出。伴隨著美式英語流行而來的便是“快餐文化”(英國人嗤之“粗俗、沒文化”):麥當勞肯德基、可樂,鄉村音樂,好萊塢商業大片,對抗性觀賞性強烈的籃球和超級碗等。但英語文化對全球的影響遠非于此。信息傳播上,西方文明通過通訊社、電視、雜志、報紙、無線電廣播以及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實行全天候地毯式的信息轟炸,其中絕大部分是宣傳西式文化??萍及l展上,世界上最為發達的第一方陣是英語國家,非英語國家有引進技術的最低需求以便建設和開發,需通過英語傳媒。第一,傳達技術資料的信息基礎是語言;第二,詳查資料的管理人才需具備合格的英語水平;第三,大量翻譯人員和英語流利使用者成為必需;第四,需要將現有科技信息轉換成一個國家的人文、環境、經濟、文化和社會需要的可用形式[3]。文藝出版上,第三世界的作家必須直接用英語等“大國語言”寫作,或將自己的作品翻譯成大國語言在西方出版,才有機會獲得國際承認。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本民族語言創作能被譯為英法等“大國語言”出版的不到百分之五,英文譯成其他文字的作品卻占據全世界每年譯著的六成之多。而且作品還必須符合西方欣賞習慣和審美觀念。通俗文化上,美式產品牢牢占據了世界通俗書報、雜志,“好萊塢大片”瓜分了六成以上的全球市場?!凹认蚰阈麄鳎痔湍愕难?,讓你心甘情愿、舒舒服服地接受宣傳,讓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英語及文化,靠的就是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無孔不入的通俗文化及語言輸出。”[4]不難看出,當今世界英語文化輸出的特征是主動輸出,即以語言文化傳播為目的的輸出。
摘要:中國擁有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木雕藝術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中不斷吸取養分,日趨精美完善。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傳承下,木雕成了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又保持自身藝術特點的瑰寶,是我國藝術寶庫中十分亮眼的明珠,具有著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木雕藝術;傳承;創新
一、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
木雕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可小覷的地位。中國的木雕藝術早在漢唐時期就已經存在,考古學家在出土的漢墓里面就發現有許多動物形狀的木雕。這些牛、馬等動物形狀的木雕造型栩栩如生,線條流暢自然,反映出當時木雕藝術者們精湛的創作手法以及優秀的藝術審美和感知能力。有些木雕是用整塊原木雕琢而成,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說明當時的木雕藝術已經日趨成熟[1]。根據考古以及文物資料,如果說漢朝的木雕藝術形式是中國木雕藝術形式的關鍵時期,那么唐朝則是中國木雕藝術的成熟時期。漢代的木雕主要是以牛、馬等動物為創作題材,而到了唐朝木雕藝術題材開始變得多樣化,不局限于這些動物,而有了人物以及佛像這些木雕題材。這種轉變一方面是對木雕藝術雕琢手法日趨成熟的肯定與反映,另一方面也說明唐朝的人們開始逐漸把自身信仰與藝術融合起來,讓其成為一種精神層面的實體與寄托。這種以宗教神像為題材的木雕也是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而后到了明清時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思維的不斷開拓,人們對藝術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不僅將木雕作為一種精神象征滿足審美需求,在此基礎上還加入了一些實用價值。明清木雕藝術家們思維逐漸開闊明朗,開始將木雕融入生活中去,將木雕與一些日常用品、家具等結合,木雕至此開始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隨處可見的藝術形式。
二、木雕藝術雕琢方法——以莆田木雕為例
莆田木雕是中國木雕藝術的代表,它開始于唐宋時期,在南宋時期由于木雕的市場需求大,加之當時南宋遷都這一政治事件的影響,也使得莆田的木雕藝術隨之發生了變化[2]。莆田的木雕藝術題材多種多樣,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木雕藝術也將這一文化吸收引入,讓莆田木雕在眾多木雕藝術中大放異彩。同時,莆田木雕藝術還加入了一些民俗人文,包括一些民間的神話故事等,這些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就這樣呈現在木雕上,豐富了人們的藝術生活。除了這些以民俗故事為雕刻題材的木雕,佛像木雕也是莆田木雕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佛教于漢朝傳入中國并在唐朝達到頂峰,木雕藝術也有著相同的發展軌跡。隨著木雕藝術的不斷傳承發展,唐朝的木雕藝術已經手法精湛、題材多樣,這些雕刻家們將當時人們崇敬的佛教文化作為木雕的題材元素,不僅為傳播佛教文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推廣渠道,也為木雕文化的多樣性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莆田的佛像木雕以當時的佛像雕塑為借鑒參照,在佛像雕塑的基礎上根據木雕的客觀特征開始將佛像題材加入木雕藝術中。佛像雕塑的表現形式通常為達摩、菩薩、十八羅漢等人物,而且對這些人物的神態以及衣物飾品的細節處理十分考究,這需要巧妙的雕琢手法技巧[3]。木雕藝術家們對佛像雕塑細細鉆研學習,領悟雕塑的雕刻技巧手法并將其運用到木雕中,終于成功地造就了精美絕倫的莆田佛像木雕,讓佛教文化得以在又一種藝術形式上展現。總的來說,佛像木雕的雕刻手法有三種。第一種是直接在一塊完整的原木上進行雕琢。這種方法需要雕刻者認真細致且不容出現差錯,稍有不慎整件藝術作品就會出現瑕疵,造成無法挽回的失誤。在這種雕刻過程中,雕刻者要先心中有數,對整件作品充滿信心,從細節入手逐漸去體現整件作品的完整性。這一方法雕琢出來的木雕作品雖然對雕刻者的專業手法要求最高,但是創作的作品造型沉穩大氣,渾然天成,是藝術價值與審美價值兼具的實物。第二種雕琢方式是根據木材本身的形狀特征進行雕琢,這種方法雕琢出來的作品較第一種更為自然,有巧奪天工之妙。這種方式需要藝術家們有著獨到的洞察力以及優異的創造力,根據目標木材本身的紋理和材質,極盡所能地去發揮想象,最大化地呈現出木材本身的形狀特點以及紋理特性。雖然有些奇形怪狀的木材給雕刻藝術家們的創作帶來了一定的束縛和限制,但換個角度來說,這種束縛和限制本身也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只要雕刻藝術家們獨具匠心,敢于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就能雕琢出別具一格且藝術性與獨特性共存的藝術作品,化腐朽為神奇,讓作品的藝術價值顯現出來。第三種雕琢方法是將大小形狀不一的木材按照事先設計好的作品樣式進行拼接,使其大致形態與目標樣式相符,然后再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細節的雕琢,產生成品。這種創作方式不受木材原始形狀拘束,根據設計方案的不同可以雕琢出各種題材各種形狀的木雕成品,讓木材擁有了全新的藝術生命力。而且這種方式較前兩種方式而言其制作流程更為高效,且能有效減少制造過程中的木材浪費,減少了制作成本[4]。以上三種木雕的創作方式都可見于佛像木雕藝術,有些佛像木雕還創造性地對三種雕琢方式進行融合,發揮出不同雕琢方式的優點的同時,最大化地將木雕藝術的人文之美與藝術之美展現出來。無論哪種雕琢手法都將木雕這一藝術形式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來,將中國優秀文化傳承發揚。近年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日漸交流融合,木雕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雕刻藝術家們開始對木雕藝術有了新的見解,開始探索新的木雕藝術創作技巧。
三、木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