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校園文化理念范文

校園文化理念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校園文化理念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校園文化理念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

摘要: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影響學生成長的直接環境因素之一,它能潛移默化的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影響學生對個人及社會的認知。高職院校形成優秀的校園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求學熱情,陶冶學生的職業道德操守,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若能形成高品位、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還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本文從校園文化內涵、中外理論發展歷程、高職院校怎樣建設優秀校園文化入手,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實踐方略。

關鍵詞:校園;文化;理論;實踐

一、校園文化內涵

“文化”二字,最早起源于我國古代“人文化成”一詞,指對不懂事的人施以適當的文治和教化后,使之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后來經過簡化,形成“文化”一詞。現代人對于文化的理解,更多接受《辭海》的定義:“文化從廣義上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由此可見,文化發展從古至今,它都是要借助于人的群體,因群體而產生,同時又具有對群體的意識指導作用,最終作用于整個人類社會,形成文化圈。校園文化必然伴隨著學校的出現而形成,是學校在長期辦學的過程中,在所教育和管理的師生群體中形成的一種文化模式,它強烈體現著一所學校的校訓建設、辦學理念、管理制度以及學習風氣,它是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合成體,是廣大師生在教學管理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以及物質文化的總和。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外理論分析

(一)國外校園文化理論思潮

由于人種、地域、文化、發展不同,西方在文化意識和思維方式上與東方存在這一定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性造就了他們對待校園文化的態度,總的說來包含以下四種教育理論。1.人本主義教育文化。人本主義教育將人的個性與知識傳授結合起來,并以此作為教育的最高級指南,推崇教育的生活屬性,認為人之所以學習是為了適應生活,而非僅僅為了謀求職業,這種思想主要重視培養學生人文精神以及具有獨立生存能力。2.學術自由教育文化。學術自由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學術自由、自治與獨立,它強調大學應該研究學術,發展科學,并且學術應該自治,不受政府或者其他外部勢力的干預。3.實用主義文化。實用主義以務實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強調凡是能夠服務于人和社會的知識都是真的知識,沒有高雅與庸俗之分,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校園文化就注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4.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提倡將教育和各個民族學生的特性結合起來,以批判性地審視本國與其他國家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化和價值觀,避免教學中出現文化霸權。[2](二)我國校園文化理論分析以上四類教育文化是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體系,它們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推進西方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對世界各地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我國的教育文化理論需要縱覽歷史長河,在歷史不同階段出現不同的文化理論基調。從奴隸社會開始,當時的教育權利是屬于奴隸主,奴隸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學校官辦,權力壟斷在奴隸主手里,教育主要是培養新生奴隸主貴族。到了封建社會,私塾興起,校園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孔孟之道逐漸成為主要的教材,其教育理念對兩千多年封建體制下的學校教育產生了極其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在封建社會過程中,從隋朝開始中國出現了科舉制度,然而科舉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的人才需求,但是卻禁錮了學子真正對真理的探求,形成一味地為科舉讀書之風氣,埋首研究八股文,沒有創新和自由,在清末這張現象更是嚴重,舞弊、弄虛作假、賄賂成風,間接導致中國的科技文化落寞,以至于招致后來被動挨打的局面。19世紀后期中國形成現代意義的大學,中國的國門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之后,有很多中國人開始了反思,開始睜眼望世界,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和科技。在這一時期,也將西方的辦學理念引入了中國。1895年設立的北洋大學堂,1898年設立的京師大學堂,就是我國大學的先驅,由于處于國難當頭的時期,那時形成的校園文化主要以愛國、圖強為主。大學的形成,讓越來越多的學子看到了世界,學到了先進科學與文化,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尤其是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讓大學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通過“五四”運動,越來越多的學生知道了共產主義,也從那時起,中國的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新中國成立后,大學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尤其是在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大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使得高校文化也開始不斷的發展變化,逐漸和社會主流價值觀趨于一致,但是在校園文化中也還有它們自己的文化縮影,一個高校要形成充滿魅力的校園文化,遠非這么簡單。通過對國外校園文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選擇借鑒其中一些好的方面,但是不能夠全盤套用,因為西方校園文化的形成也有它們的歷史背景以及社會文化背景,西方在探索校園文化過程中也吸取了許多失敗的經驗,而我們如果盲目套用,只會重蹈覆轍,甚至更重。例如有的大學校園文化過度商業化,影響學生學術至上的觀念;有的大學過度放任文化多元,又沒有得力的管理制度,導致校園混亂;過度弘揚個人主義價值觀,導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集體主義意識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我國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該看到其中好的方面,而不能夠一票否決。例如我國弘揚的道德觀念、民族危亡燃起的愛國情懷、斗爭精神等等,都是值得借鑒的。校園文化也影響著學生素質的養成,高職院校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也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點擊查看全文

校企文化對接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摘要: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其具體的活動空間就是學校,其最大的特點也就是校園生活方式和校園精神。職業院校的教育與我國當代的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極為緊密,其教學目標也和其他普通高校不一樣,它以就業導向為主導。本文主要針對以校企文化對接為基礎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對其具體的建設理念和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索。

關鍵詞:校企文化;職業院校;校園文化

一、基于校企文化對接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

1.企業化辦學理念

以市場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具體能力為教學中心。知識框架要科學合理,具備職業性、行業性以及區域性。

2.企業化的氛圍理念

院校的氛圍理念即要模仿企業的具體模式,使學生具有團隊精神,在校園內部形成團結合作的氛圍,要重視師德建設,不斷引導學生去質疑,大膽進行探索。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主要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感受到企業生產第一線的環境。

點擊查看全文

傳媒類校園文化建設行業文化的導入

提要:隨著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這直接關乎學生未來的成長,同時也關乎自身未來發展方向,所以,在傳媒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還應當將傳媒行業文化有效融入其中,這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本文就傳媒類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導入傳媒行業文化的重要性加以分析,也提出了幾點對策,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校園文化與行業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荷馬史詩》;《伊瑪堪》;主題學;比較研究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致使自身文化特色不能夠凸顯出來,這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因此,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傳媒類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有意識地將傳媒行業的文化導入其中,這對自身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也羅列出一些可行的對策,其目的就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一個高素質、高技能的人員,進而促進高職院校蓬勃穩定發展。

一、傳媒類高職校園文化導入傳媒行業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內涵。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穩固增長,為我國高職院校事業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而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校領導人員還應當將本行業文化有效地融在一起,二者的有效融合,對自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助于深化自身教育內涵,本身就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自身的教育內涵直接關乎學生的未來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結合自身的特性對傳媒行業文化加以分析,也要讓學生能夠盡早地了解自身后續從事行業的文化特點,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感。其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也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以及實踐氛圍,這樣才能夠在提高其文化素養的同時,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進而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對國家、社會發展有用的棟梁人才。

(二)有助于凸顯高校文化特色。將傳媒行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還有助于突出高校文化的特色,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現如今,隨著高校教育事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要想更好地發展和經營下去,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內涵,也只有打造一個專業、現代化的教育品牌,才能夠保障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進一步將其打造成一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且滿足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在實際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將行業的精神以及發展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這有助于讓學生掌握自身未來從事行業的文化特點,并清楚自身的學習方向,進一步提高綜合成績和學習技能。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其未來畢業后,能夠較好地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中,并朝著更好的方向快速地發展與成長。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隨著行業之間競爭趨勢的不斷加大,對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漸的加大,這就對傳媒類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將傳媒行業的文化有效地導入其中,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身此教育階段的學生各方面能力就存在著局限性,所以,高校更應該發揮自身職能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但是不同院校的校園文化存在著差異,他們所鑄造出來的學生品格也存在著差異,所以,為了更好地滿足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努力地去適應行業文化,這樣才能夠將自身的校園文化與行業文化有效地融在一起,讓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其次,高校可以在學生在校期間開展一些技能培訓活動,讓其主動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進一步讓其快速掌握自身所從事行業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自覺遵守行業的規章制度,這十分有助于提高職業道德品質,也只有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能夠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當然,學校也要搭建良好的平臺,進一步提高其知識運用能力。

點擊查看全文

校園及企業文化結合思考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內涵闡釋

校園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華勒(Waller.W)和中國臺北的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所長林清江先生(美國利物浦大學Liver-poolUniversity哲學博士)提出的。而在中國大陸地區,校園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認則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第12屆學代會,以及1986年5月,由上海團市委學校部召開的“校園文化理論研討會”上。爾后,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潮也隨之逐漸興起。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校園文化理論研究已經初具規模,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并且開始朝著科學化、系統化的軌道發展。校園文化是指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生活環境和文化生活氛圍,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學校綠化等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等屬于精神生活層面的內容。企業文化,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管理學者提出,后引入我國。經過二十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革發展,“企業文化”逐漸被我國的企業界接受,成為企業生存競爭、發展的靈魂。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大文化環境影響下,經過企業領導者的長期倡導和全體員工的積極認同、實踐與創新所形成的整體價值觀念、信仰追求、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經營特色、管理風格以及傳統和習慣的總和。它是一個企業的脊梁支柱,體現企業獨特的文化氛圍和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都屬于社會文化分支下的組織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著眼點,都具有培養人、塑造人、引導人、感染人的功能。兩類文化目的都是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事業發展,都具有導向作用、規范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和凝聚作用。兩類文化也存在較大差異。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一種使命文化,原動力是一種使命感,注重過程,倡導的是一種寬松、民主、平等、自由、個性的學術氛圍和精神環境。而企業文化是一種責任文化,強調責任感,重結果,它倡導的是競爭、業績、服務,更強調規范和創造更高的效率和有形價值。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人才主要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服務,所以校園文化必須融入企業文化元素。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間有共同的前提基礎、使命和需求,實現校企文化對接與融合,就大大縮短了高職院校畢業生進入職業崗位時所需的適應期。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現實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所在就是能夠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該順應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指導下,除了傳授予學生知識、專業技能外,更重要的還應讓學生就業后能很快地認同和接受先進的企業文化及價值理念。

(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是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高職院校是為企業輸送應用型高技人才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高職畢業生源源不斷地到企業去發揮作用。通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讓學生多渠道、多層面接觸企業,可以使其能更好地明確學習目的,了解企業對高職人才素質的要求和自己應具備的素質,從而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覺性;也可以使其更深地去感受堅韌不拔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更好地加強其生存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可以使他們更快地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人際溝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他們更主動調整心態,重新進行自我定位,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可以使他們更直觀地理解企業員工任勞任怨、勇于奉獻的精神,團結協作、精益求精的敬業態度,堅決執行、嚴守紀律的工作習慣,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并接受這種職業素養要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吸收企業文化精神的成分,只有在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共同熏陶下,高職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化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二)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是高職生實現順利就業、創業的需要

點擊查看全文

高職校園文化認同與效應淺談

摘要文章從校園文化概念出發,對高職校園文化、文化認同相關理論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綜述,對高職校園文化及文化認同內涵進行了新的挖掘和豐富。從“人化”和“化人”雙向作用過程,探索了校園文化認同的效應,并對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提出了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校園文化文化認同效應

隨著高職教育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社會越來越關注和重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研究和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校園文化建設成效涉及到社會及學校各個領域,其中,師生對校園文化認同是校園文化建設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基礎性因素。

1高職校園文化

美國學者華勒(WWaller)1932年在其《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最早提出“學校文化”這一概念,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別文化。此后校園文化作為文化的亞文化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得到發展,到80年代中后期其以獨立的文化形態躋身于文化之林。高職校園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亞文化,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逐漸興起的。關于高職校園文化內涵,多數學者從校園文化出發衍生出高職校園文化。汪長星認為高職校園文化包含了物質、制度、知識、行為、精神五個層面內涵,是高職院校對社會文化反復選擇、提煉后加以吸收和統合并融會了科學人文精神和個性特色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結構,體現著高職院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高職院校內在本質的集中表現形式和生存方式,是高職院校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傳統以及校風校貌的綜合體現。安萍認為高職校園文化既是高校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創造、積累并共享的物質、精神財富成果,又是物質、精神財富創造形成過程,無論是物質、精神財富成果都具有高校校園特色的印記,其涉及物質、制度、行為、精神四個層面,其中核心是體現師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園精神。李超任則認為高職文化與高專校園一樣,在高職高專這一特定文化氛圍里,為了實現學校的辦學宗旨與辦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校各部門協調配合,在校內外從事各種文化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校園精神與環境,以及由此而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朱巧芳則比較了高職校園文化與高校文化的差別,認為高職校園文化盡管也是以學術文化和道德文化貫穿始終,但卻深深打上高職文化烙印;校園文化中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文化精神都與高職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且通過具有普遍意義的學校領導者及師生日常行為、氣質和觀念表現出校園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學術傳統及校園文化氛圍。賀繼明認為高職校園文化是以社會先進性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校園中所有成員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共同創造形成的學校精神、校園環境和師生活動的總和。楊家俊認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可定義為高職院校人的群體意識及其外化物,包括凝結和提煉的價值觀念、理想追求、辦學理念、學校精神、行為規范等精神文化和外化的行為模式、組織架構及規章制度和物質設備設施,以職業性和應用性為鮮明特質、以創業創新為獨有特征的文化類型。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高職校園文化的內涵,開拓了高職校園文化研究的思路。對于高職校園文化可以這樣理解,它是高職院校師生員工基于特定價值觀念所進行物質與精神創造的結果及其過程,包括師生在校園各項活動過程中所共同營建的校園物質環境以及在這過程中表現或蘊涵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群體行為、生活方式、輿論風氣等,是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一種文化形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和主要載體。它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過程中起著價值傳播和價值引導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育人功能,其結構上內在地包含著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

2認同與文化認同

“認同(identity)”在英語中有兩個意思:同一性與個性。“同一性”與“個性”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意思,但二者都涉及自我與他者相較的問題。同一性關于自我與他者之間共有或普遍、相同或同一的素質或者狀況;個性是自我與他人相區別開來的獨有的個性。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西方近代意義上的認同概念,在弗洛伊德那里,“認同”意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趨同的過程”。①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眼里的認同是“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的認可的內在自信”。②菲尼對埃里克森的認同發展理論做了新的發展,他認為認同具有復雜的結構,不但包括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而且還包括多個外在的表現,如個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的積極評價以及個體對群體活動的參與情況等。在認同形成方面,他把個體的族群認同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依次分別是彌散性的認同、排斥的認同、延遲的認同、獲得性認同。后來西方一些學者在不同領域分別對此進行了探討,塞繆爾•亨廷頓在《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一書中對identity(認同)從5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釋:一是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有identity。二是人們的identity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外界程度不等的壓力、誘因或自身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構建起來。三是Identity包括多重意蘊,從歸屬性的、地域性的到經濟的、文化的、政治的以及社會的、國別的等都包括在內,因而使得個人具有了有多重身份。對群體而言,從某種程度上看亦是如此。四是identity是自我界定以及自我與他人交往的產物。五是各種identity對個人和群體而言,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情況而流變的。涂爾干認為認同是一種“集體意識”,它的作用在于其內在凝聚力,能夠使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一個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來自于個人對自己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的認識,這種群體成員的資格對他有某種情感的和價值的重要意義。”③由此可見,西方學者在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上對認同都有較為集中的研究,在微觀層面上,認同堅定了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又從自身與他人的關系中派生出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行為與動力的持久源泉。在宏觀層面上,認同是具有更深個人意義的一個代碼,它把個人與最一般層面的社會意義相聯系。在中文中,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里,“認同”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感到親切”,如“民族認同感”;二是表示“承認和認可”,如“這種研究方法已經得到學術界的認同”。④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指出“認同”“社會化過程中個體對他人的整個人格發生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學習”。⑤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詞典》指出“認同”是“把自己親近的人或尊重的人作為行為榜樣進行模仿或內投自身的過程”。⑥而常素梅則探討了心理認同,認為它是個體心理在成長中一種漸進的、動態的、逐步完成的主觀體驗和感悟過程,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認同的前提是個體受到態度對象的吸引,在理性認知、規范認同、情感體驗、實踐體悟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實現個體對社會規范的認識與情感的一致、思想與行為的趨同、動機與行為的統一,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體驗、感悟。沙蓮香把認同看作“維系人格與社會及文化之間互動的內在力量,從而是維系人格統一性和一貫性的內在力量”,“也就是對自己周圍及社會生活中他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等同化為自己的特征”。⑦李素華認為認同是在與他者發生關系的過程中產生的,其形成機制內包含著這樣的過程:一是認為他者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從情感上產生親切感,進而承認、認可和贊同對象規范;二是自覺地按所認可對象的規范行事。因此“認同”這個詞在中文中具有了多重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理解為“認可、承認、贊同”,另外一種廣泛的用法用來表示“個體對某一群體(共同體)的歸屬感”以及“主體與一個客觀對象之間在情感上的聯系”,從而反思“我”或“我們”是誰、“我”或“我們”在哪里以及“我”或“我們”去何方的問題。立足于認同理論,學者們對文化認同作了多方面探討。鄭曉云看來,“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⑧文化認同是在追究共有的價值觀的過程中形成的,在此過程中,體現價值觀取向的文化理念、思維模式及行為規范提供了文化認同形成的依據。章權才認為文化認同“是指特定的個體或群體,在文化交往或文化碰撞中,彼此從對方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特征、文化價值和人文底蘊中找到相似點,從而促進彼此之間的親和與凝聚。”⑨王玉豐認為“文化認同是指特定個體或群體將某一文化系統(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內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結構中,并自覺以此系統的標準來評價事物、規范行為的過程”。⑩陸韻認為“文化認同指的是人們對某種文化的認可、接受和自覺實踐,并按照該文化形成自身的思想體系以確認自我身份、融入同類群體和追尋價值意義。根據上述相關論述,本文認為文化認同是這樣一個過程:特定個體或群體在與其它文化的不斷對照中,通過體驗、感悟、踐行,將某一組織、群體文化系統所蘊含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內化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結構中,并自覺以此組織、群體的標準來評價事物、規范自身行為的過程。

點擊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鏈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三级电影片| 色哟哟最新在线观看入口|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美女扒开内裤羞羞网站| 国产美女做a免费视频软件|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产每天更新40|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a级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黄色aaa级片|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最新75|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男人操女人的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最新毛片基地| bl道具play珠串震珠强迫| 日韩一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色视频色露露永久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欧美黄色一级视频| 四虎1515hh永久久免费| caoporn97在线视频| 女人喷液抽搐高潮视频| 久久伊人色综合| 欧美日韩动态图| 免费黄色a级片| 阿娇囗交全套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第100页|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中文字幕| 最近2019免费中文字幕视频三|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美女被狂揉下部羞羞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