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協同教育理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協同理論在物理、化學、天文學及數學等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其獨特的理論視角,為教育工作穩步推進提供新的契機。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也應以協同理論為載體,將其內在邏輯及中心思想融入思政教育體系,提高高校多元化思政教育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更好地滿足現有基礎教學需求,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理論知識輸出與教育實踐培養能力,為后續階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及教育體系優化做好鋪墊。
關鍵詞:協同理論;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現今,協同理論在高校思政教育創新中運用,能彌補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能力不足,實現高校思政教育與時俱進發展,使高校思政教育保持一定教育前瞻性與先進性,對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實踐水平起到關鍵性作用,切實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開展,為后續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時代機遇。
一、協同理論應用于思政教育創新的優勢
(一)提高思政教育多元化教育創新能力
德國人哈肯首創的協同理論,主要思想是協同造成有序,即外部世界力量對體系中各種因素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很多子系統會互相作用,體系中每個要素之間會出現耦合的狀態,讓體系從無序狀態變為有穩定有序狀態[1]。這其中,不同個體及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并形成影響,使物質能按照一定規律有序運動。將協同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可以針對不同學生學習訴求更好地進行系統化教育整合,使思政教育從更高維度進行教育布局,強化不同個體之間學習互助能力。
(二)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系統化教育滲透
1雙‘三維一體’”職教協同德育堅持
以學校為主導,家庭作支持,社會為配合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職業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項難度較大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從學生特點、學業重點,還是從學校管理、社會需求來說都是一項難度較大的系統工程;同時從另一方面來講,無論是作為主陣地的思想道德理論教育教學,還是作為主渠道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工作都是一個包含多因素(家庭、學校、社會;教師、家長、學生、社會其他成員)相互作用的系統,“只有各要素在發揮學校的積極主動性,爭取家庭的支持,社會的配合形成有效機制,相互協同形成合力,充分地發揮系統作用,”才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過程中,各職業院校應該秉持學校為主導,家庭支持,社會配合。任何一個協同都需要有一個主導性主體,學校作為一個主體無意將給這一協同教育找到突破口。從服務類型上來說,家庭把孩子送到學校無意是一個受服務的對象,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受服務的主體,而學校是就是一個服務主體,所以我們不可能把家庭來作為這一協同的主體,它只能作為一種支持者,通過學校和社會機構動員和號召他們為孩子的教育提供積極主動的支持;從社會單元來說,家庭是社會的最低單元,而作為社會的單元來看它主要是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存在著,他是生產力的直接創造者和發展者;社會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它是一個綜合性大家庭,承擔著多方位、多方面的社會資源配置,它只能作為一個綜合力量的配合者和社會資源的調配者;而學校作為一個專門的教育機構,其主要職能就是教書育人,所以其主要的活動就應該是教育活動,理所當然在協同教育成為了主導。然而,其關鍵點在于學校的積極主動爭的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再通過社會機制和校企互利機制來贏得社會的配合。
2雙‘三維一體’”職教協同德育堅持
以哲學、科學、實踐來貫穿學校、家庭和社會德育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把哲學、科學、實踐貫穿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每一個環節,完成職教協同德育地構建與創新。做到校內思想道德理論課教學與校內實踐教學相協同,思想道德理論課教學隊伍與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管理隊伍相協同,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與企業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相協同,校際之間相協同;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協同;在道德教育狀態之下的學校、家庭、社會中的科學指導與科技支持相協同,在道德教育狀態之下的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實踐主體及實踐檢驗相協同,在道德教育狀態之下的哲學、科學、實踐相協同。
2.1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貫穿于學校、家庭、社會職教協同德育過程的始終
要用整體與部分的觀點來貫徹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德育。職教協同德育工程應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維一體”整體育人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擔負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責任。“系統教育的整體性、有序性和結構優化都是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優化組合、協同共生而成的”,系統工程的整體功能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來共同實現,任何一部分出現問題,系統教育工程即將會出現失誤。要用聯系、發展的觀點來貫徹雙‘三維一體’”職教協同德育協同工程建設。堅持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職教協同德育建設中出現的一切事物、現象、過程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學校、家庭、社會、實踐、科學等這樣或那樣地聯系著。
2.2將科學貫穿于學校、家庭、社會職教協同德育過程的始終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變化,這就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從協同理論出發,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協同理論的內涵以及引入協同理論的必要性,針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現存問題,提出優化頂層設計、樹立協同理念、著力構建各教育載體、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保障機制四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優化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理論;問題;路徑
一、協同理論的內涵及其主要觀點
(一)協同理論的內涵
協同理論由來已久,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物理學家HermannHaken創造了協同學理論。HermannHak-en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多個系統組成的統一體,統一體可看作為一個大系統,而其他元素則是一個小系統。無論何種屬性的系統,在整個大環境中,大系統和小系統之間呈現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作用,進而構建出一個平衡的系統結構。協同理論是透析事物自組織規律的行為科學,它從演變的角度來探究人類社會系統和外界信息、物質之間的相互聯系[1]。
(二)協同理論的主要觀點
首先,各個子系統之間內在聯系構成協同效應,整個系統整體產生的效應大于子系統獨立運行累計總和。在一個相對開放的大系統內,不僅存在各個子系統的獨立運動,同時也存在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運動,在一定條件下,關聯運動作用會逐漸凸顯,進而產生協同效應[2]。其次,自組織是大系統內事物根據一定規律形成的有序功能,是一種無外部指令也可自主運行的功能。從客觀角度看,自組織是相對他組織而言的一個概念,自組織功能實現來自于系統內部,他組織則來自于外部。
摘要: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協同發展是順應教育改革新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然而,二者之間協同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面臨諸多挑戰。這就需要通過堅持實踐教育主題、轉變實踐教育觀念、創新實踐教育載體、整合實踐教育資源、改進實踐教育管理等措施,針對性地破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協同發展的難題,積極推進二者協同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大學生社會實踐
2019年3月18日,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反復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指出要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1]。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創新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實踐育人的兩大載體,二者存在許多共通性,能夠通過協同創新、融合發展,最終形成實踐育人合力,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使命。然而,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二者之間協同發展面臨許多困境和問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協同發展的必要性,以及當前存在的困境和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建議。
1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改革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目標展開,這是發揮高校教書育人職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需要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縱觀我國不同層次高校的辦學歷程和實踐,無論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還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方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可以將二者統稱為高校思政類社會實踐,或者稱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目前,高校思政類社會實踐活動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由高校內部負責思政課教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實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第二類是由高校團委在寒暑假組織實施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來考察這兩種類型的實踐教育活動,發現二者之間存在很多相似之處,這使二者協同發展成為可能。然而,這兩類不同的實踐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溝通,導致長期處于各自為政狀態,沒有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實現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促進二者有機結合,形成協同創新態勢,最終形成“大思政”發展格局,這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2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協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協同發展重視程度不夠
[摘要]作為一個相對嶄新的課題,思政教育協同目前研究不多,且沒有把應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區分開來,結合各自特點進行研究。與致力于培養精英和科研人才的研究型高校不同,應用型高校致力于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因此應基于職業素養,從教學人員與學工人員、校方教育與學生社團、校內學習與校外實習這幾方面的協同入手,實現思政教育協同。
[關鍵詞]思政教育;協同育人;職業素養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
人們在后天環境影響下形成的綜合品質可稱之為素養,因此職業素養可理解為人們在后天環境影響下形成,并在從事相應的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一般包括職業技能、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四大方面。根據“素質冰山”理論,職業素養可分為容易測量的顯性素養和難以測量的隱形素養,職業技能主要屬于顯性素養范疇,而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主要屬于隱形素養范疇。職業素養有三大特征:第一,具有塑造性和穩定性。職業素養本身是后天環境塑造、從無到有的結果,一旦形成后就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獨特品質,較難改變。第二,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職業素養要適應行業和崗位的需求,因而不同行業和崗位所要求的職業素養總體上有顯著差異,同時不同行業和崗位又有一些共性的最基本的職業品質要求,因而職業素養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第三,具有沉淀性和時代性。職業素養是隨著職業發展慢慢積累、沉淀而成的,傳統意味濃厚,但又必須適應時代的最新要求,必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自2014年起,為了適應經濟社會進一步轉型發展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重大決策,以此作為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把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培養應用型人才就要使高校教育與企業工作直接對接,使學生畢業前就具備適應未來工作的良好職業技能、行為規范、品格特征,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成為應用型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乃至核心課題。但是,目前眾多應用型高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主要聚焦于通過專業課程培養職業技能,而忽視了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習慣等隱形素養的培養,并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開來,漠視了職業素養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融合性。
二、思政教育協同的理論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正式誕生以來,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圍不斷拓寬,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實踐經驗不斷積累,在多個方面取得了學科建設的重大成就。自近年來協同學理論被引入思政領域后,有關思政教育協同的研究開始起步。劉兵勇等認為一方面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具有共同的育人責任和人才培養目標,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教育具有相互促進和統一的特點,因此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政教育協同既是宏觀要求又是現實需要。立足于此劉兵勇等構建了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的協同工作框架。王訓兵討論了實現高校輔導員和學業導師思政教育協同的三個途徑:完善思政教育協同機制,實現組織協同;建立思政教育協同平臺,實現信息協同;搭建思政教育協同評價體系,實現過程協同。范芹提出思政教育協同的理論依據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人的本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系統論和協同學理論、中國共產黨合力育人思想,并通過梳理和把握相關概念,將思政教育協同定義為承擔思政教育任務的各子系統立足于協同育人原則,既各成體系又互相作用,圍繞共同的思政育人目標而有機銜接、取長補短、相互協作。張青、張波分析了目前高校在思政教育協同上存在的幾個問題:學校頂層設計不足、各部門間缺乏協同教育資源整合、外部支持保障少,指出要優化校級層面的整體設計來構成“大思政”格局;靈活運用多種載體實現教育協同;建立思政教育協同的保障機制。由于思政教育協同是一個相對嶄新的課題,因此目前國內有關思政教育協同的研究總體上數量不多、廣度不寬、深度不夠。就研究范疇而言,現有研究基本是籠統地針對一般性高校,沒有把研究型高校和應用型高校區分開來,結合各自特點考慮思政教育協同問題;就研究對象而言,現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討論高校內部某兩個系統之間的思政教育協同問題,涉及多系統之間思政教育協同的研究較少;就研究內容而言,現有研究大多不太系統,對思政教育協同背景、依據、意義、機制、模式等各方面的研究還比較零散。
三、應用型高校基于職業素養進行思政教育協同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