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醫療急救培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旅游村;衛生室;醫療緊急預案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已成為當前旅游的熱點,每逢大小長假,各鄉村旅游村往往是人滿為患。這對旅游村的醫療設施配備及醫務人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滿足當地村民的日常簡單醫療需求,游客的安全問題也是應該給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旅游村的衛生室現狀及改造必要性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近幾年興起鄉村旅游的熱潮,許多有特色的傳統村落借助自身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游業,這些村莊一般都在中心城市周圍,是小假期時城里人休閑的熱門去處。但這些由傳統村落改建而成的鄉村旅游村,在公共設施配置上存在各種不足,特別是醫療這種較為基礎但使用頻率不高、不屬于游客緊急需求的設施,往往不被景區重視。有的景區甚至沒有配備必要的醫療急救設施,在15分鐘步行范圍內也沒有衛生服務站。近期曾出現多起由于缺少必要醫療設施而導致救治不及時的慘痛案例,在網絡上多次引起熱議,值得反思:在鄉村旅游景區中是否存在這種隱患,以及如何通過醫療設施和專業醫療人員的投入,在滿足村民的日常醫療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村應對突發醫療事件的能力,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基于農村本就落后的醫療服務設施和醫療服務能力,在鄉村改造過程中衛生室的醫療設施配置及醫務人員能力不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旅游村的衛生室改造要求
(一)規范要求鄉村旅游村的醫療設施主要針對本地居民,并為游客提供緊急救助。游客對醫療設施中的衛生室、中西藥店有較大需求量,對綜合醫院和門診所需求較小;本地居民對綜合性的醫療設施有較大要求。滿足本地居民需求的醫療設施的設置,可參照城市公共設施標準。農村衛生室應滿足基本的醫療職能,同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兼顧預防、保健、健康宣傳等職能,與綜合醫院的職能進行有效配合,形成完善的醫療服務系統。滿足游客需求的衛生室配置,可參照《旅游衛生標準》中的規定:建立緊急救援和緊急醫療救助體系,能及時有效處理突發事件和意外人身傷害事故。非城市風景區設有醫務救助站,配有專職醫務人員及常用藥品,建立處理突發事件檔案。城市景區建立與城市緊急救援系統緊密相聯的機制,有緊急救援預案并具備一般性救助條件,記錄檔案詳實。
(二)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要求根據《村衛生室建設基本標準》:村衛生室須配備無障礙設施等必要基礎設施;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藥房和衛生室等分室設置,布局合理;有條件的可設置康復室。診斷室數量與醫生人數匹配,候診區設置合理。觀察室應設有觀察窗(能清晰了解觀察室內情況),具備通風條件。各室布局合理,符合感染管理要求。治療室配備治療(處置)臺、物品(藥物)柜、無菌柜、冷藏包(箱)、出診箱、急救箱(急救藥品不得少于12種)、治療盤、有蓋方盒、利器盒、地站燈、必要搶救器材(如氧氣瓶、開口器、簡易呼吸器、吸痰器等)等。
急診醫學的發展史和現狀
世界上急診醫學發展最早的是美國。美國人發現在朝鮮和越南戰爭中由于戰場和途中的及時急救,受傷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車禍而送至缺乏專業急診醫師的醫院急診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國急診醫師協會(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國國會頒布加強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診醫學正式被確定為一門獨立的專業學科,并成為美國各醫學院校醫科學生必修課程。美國有急診醫師進修學院,各省、州衛生當局下設急診醫療服務辦公室,負責計劃和組織對危重病、創傷、災害等突發事故進行急救并提供技術援助,同時負責領導、培訓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員。美國急診醫師實行全科醫師制,目前每年有近3萬急診專科醫師在全國6000多個急診室為約1億急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全美國共劃分為304個急診醫療體系行政區,并相互聯結成急救網[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過電腦和無線電通訊與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級醫療機構和中心血庫進行緊密聯系,可隨時了解急診患者應診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診手術及急救醫院的空床情況等,以便使急診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最合適的醫院獲得治療。英國有140多個處理急診的專業醫療機構,英國皇家醫學院設置急診醫學專業課程,全國統一呼救電話號碼為“999”。急診室、急救中心實行全科醫師制,全面電腦化管理。法國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醫師為主的醫師負責,全國統一急救電話號碼為“15”,接到呼救電話,由中心值班醫師判斷病情后決定采用何種類型救護工具到現場搶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備有現代化監護急救設備的監護型救護車,在現場經醫師、護士搶救,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再護送到合適的醫院[2]。我國現代急診醫學的發展不過20多年的歷史。1980年10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簡稱衛生部)頒發(80)衛醫字第34號文件“關于加強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見”,1984年6月又頒發了(84)衛醫司字第36號文件“關于《醫院急診科(室)建設方案(試行)》的通知”,推動了我國大中城市急診醫療體系及綜合醫院急診科(室)的建立和發展。目前,絕大多數縣級以上醫院建立了急診科(室),大醫院都建立了重癥監護病房(ICU),配備了一定的專業隊伍。全國有100多個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規模的急救中心,統一急救電話號碼為“120”。中華急診醫學學會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時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也批準設立急診醫學碩士研究生點,少數醫科大學相繼成立了急診醫學教研室,將急診醫學列入醫學本科、大專、護理學專業的課程[3]。
急診醫學的范疇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稱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現場急救和途中急救。現場的最初目擊者首先給患者進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復蘇、清除呼吸道異物等,然后通過急救電話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進行不間斷現場急救的同時等待急救醫護人員到達。現場急救主要依靠具有初步現場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公民來完成。因此,向廣大公眾進行急救知識和操作的培訓是急診醫務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院前醫療急救包括急救醫療技師所進行的現場急救和途中救護,是由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進行的醫療活動,其目的是維持患者的主要生命體征并盡可能快速平穩地將患者送往醫院急診室[4]。
二、復蘇學
復蘇學是針對心搏、呼吸驟停的搶救,現代復蘇學經過數十年的實踐,有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心、肺、腦復蘇技術的改進、普及和規范化,使復蘇成功率不斷提高。
1背景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脹(如全球1000萬人口以上城市上世紀70年代中為5個,現在則有20個)。世界各國對急診醫療需求持續增加,對急診科急性疾病的診治水平期望也越來越高。一些急診醫學發展成熟的國家(如美國)已經實施急診住院醫師培養計劃,標志著急診醫學專科醫師將成為急診科提高醫療質量的主力軍,而其中的部分急診專科醫師對一些急診醫學亞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如中毒學、小兒急診、災害醫學、運動醫學等。雖然國際急診醫學界對急診醫學亞專業并沒有被完全認可,但因其前景廣闊,且富有挑戰性,對年輕醫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1994年美國加州LomaLinda大學最早開展國際急診醫學FellowshipTraining項目,此后哈佛大學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等7所大學急診科相繼開展國際急診醫學FellowshipTraining項目,向有志于從事國際急診醫學研究的急診住院醫師提供系統學習和參與國際合作的平臺,同時也幫助其他國家培養急診醫學專業的進修醫生[1]。在我國盡管存在許多問題和面臨諸多困惑,但廣大急診醫務工作者對急診醫學的發展充滿信心。
100%受調查者對急診醫學發展充滿信心,認為這是一個有前途的新興學科,是反映醫院醫療水平和醫德醫風的窗口。因為: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健康保健的需求不但要求質量高、服務好,更要求快捷有效的服務。②隨著社區醫療制度逐漸完善,很多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在社區醫療機構能得到有效診治,而危重病復雜疑難病必須送到大中醫院就診急診科是當然的一線服務者。③現代醫學進展使專業分化越來越細,許多專科醫生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日益專一化,有的僅是某病的專家,而患者是一個整體,且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常有多種慢性病同時存在,某種慢性病急性發作或在許多慢性病的基礎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這時各個系統的疾病相互交叉發生在一個病體上,決非單一專科醫生所能解決,這就需要有專門的醫生對病人的病理生理狀態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期對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2]。而這正是急診科醫生應該并有能力完成的。④交通事故傷和急性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升高,中毒自殺等事件亦呈漸增趨勢,以及地震水火災建筑物倒塌飛機失事等意外災害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需緊急救助的醫療重任。同時急診是平時和戰時均能應用的學科,這些因素決定了急診醫學是一個前景燦爛的新興學科。
2急診醫學發展現狀
盡管急診醫學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根據各國急診醫療體系的成熟程度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不發達,發展中和成熟。通過階段的劃分有助于各國認識他們目前所處的階段,以及今后優先發展的方向。不發達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許多急診醫療體系不發達的國家(如一些非洲、東南亞和拉美國家)對急診醫療服務的財政支持也非常匱乏。在這一階段,急診醫學并不被承認是一門獨立的醫學專業,在急診科工作的醫生并不都認為他們是急診醫生。也沒有全國性的急診醫學組織和住院醫師培訓項目,缺乏專門的急診醫生,從事急診科臨床工作和日常管理的醫師很少受過急診醫學專業培訓,急診醫療系統中的其他元素也不完善,如院前患者運送(患者通常是坐私家車和出租車來急診看病)。發展中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在這一階段,″急診醫學是一門獨立的醫學專業,需要相應專科化的醫生″這一觀念得到國內多數醫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認同,并形成急診醫學專業模式,如建立全國性的急診醫學組織,住院醫師培訓項目,和專業證書考試。急診醫學學術體系也開始發展,出版急診醫學專業雜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急診的需求迅猛增長,促進了急診醫學的發展。急診醫療體系和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院前急救人員已經具備基礎生命支持等基本技能,幾項重要指標(如醫院內分診、加強心臟生命支持、創傷處理等)也有明顯提高。大多數急診科有成熟的急診管理體系。成熟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在一個成熟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中,系統發展日趨完善,急診醫學領域得到明顯的擴展。急診醫生開始發展急診醫學學術體系,如全國性的數據庫,專業雜志和急診醫學亞專業(如院前急救、小兒急診、中毒學、災害醫學、運動醫學等)的研究。急診醫學專科醫師資格考試也已完善。這一期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急診患者的處理(如患者的轉運、多發性創傷的處理、急診綠色通道的建立等)和急診醫學管理(如質量控制、同行評議、危險管理、費用-效益分析和促進患者滿意度等方面)更加科學和合理[1]。
中國大陸急診醫學初探。現有急診科模式:(1)依賴型:只有專職主任,個別固定醫師和護士,工作主要依靠各專科醫師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醫師和護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還需各專科經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診科有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與各專科只是會診和協作關系[2]。按照上述分類原則,根據2001年中華醫學會對53所醫院急診科進行的調查顯示:僅有3個急診科為自主型,其余多為支援型和依賴型。表明急診醫學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且發展很不平衡。院前急救和醫院急診科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四種:(1)北京模式:急救中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內的病房及急診,其本身也是一個醫療中心,下設急救站,120救護車將患者送到醫院或接回急救中心;各醫院僅設立急診科,院前急救均由急救中心負責。但從去年起急救中心已不再設立病房和急診,僅負責院前急救。(2)上海模式:院前急救醫療服務統一指揮,根據所在地區醫院的急救半徑,派救護車送往較近的醫院進行搶救。(3)重慶模式:急救中心與醫院合二為一,醫院急診科直接承擔院前急救任務。(4)廣州模式:由急救指揮中心根據醫院所在位置由醫院直接派救護車進行現場急救。我國大陸急診醫學雖發展時間尚短,但近年來發展較迅速。在院內急診科的建設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型醫院均建立較合理、規范的急診科布局,并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急診監護病房,在新技術新項目的運用上已有了巨大提高。但就全國急診醫學普遍的現狀來看,我國的急診醫學尚處于較落后狀態,在很多方面須借鑒國外成熟的急診模式并結合我國國情建立適合自身的急診醫學模式。急診專科與通科醫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急診醫療屬于通科醫療,急診醫師必須經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專業急癥醫療訓練以及急診醫療危重癥搶救訓練,從而對急診患者進行初步認識、評價,處理及進一步處置安排。而中國急診醫療(院內急診)從一開始建立就實行分科急診。
其原因在于:①先有急診醫師,后有急診住院醫師訓練項目;②急診住院醫師訓練項目還不規范;③急診醫師缺乏準確定位;④專科化進程遲于西方國家,從而在西方國家醫療專科化趨勢逐漸減弱的同時,中國才進入專科化的高峰期。有別于西方國家醫院急診醫療流程我國絕大多數醫院的急診室(科),除搶救患者時急診醫生必須到搶救室工作外,其余均是模仿門診醫療模式對待急診患者,即讓急診患者圍著急診醫生轉。這就造成急診患者流程與門診患者流程混淆;在急診患者中,按病情程度不同來區別配置急診資源觀念淡漠;“以患者為中心”的醫院工作理念淡漠;急診護理與急診醫療環節脫節。急診醫學住院醫師培訓項目通科急診醫師培訓或是專科急診醫師培訓項目決定了急診醫療專業發展方向。完善的住院醫師培養計劃建立與實施是形成專業學科的基本條件。沒有相當數量經過急診醫療專業訓練的急診醫師,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急診醫療學科。建立特色急診醫療建立通科急診或事實上已形成的相對通科急診,不應當拒絕建立自己的專業特色。即便在眾多的急診急癥疾病中,選擇某些急癥或創傷作為發展重點與特色,對于科室與學科發展、一專多能、急癥專病管理建設和科研與教學頗為有益。況且特色醫療是一個臨床學科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目前激烈的醫療競爭市場中也尤為重要。新技術、新項目在急診醫療中的運用急診醫療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其它專業成熟的新技術、新業務項目尚未能在急診醫療中廣泛開展。某些急癥處置措施常常落后于其它專科對該急癥處置1~2年,甚至更長,從而使急診患者進入急診醫療體系后不能獲得與這家醫院相適應的醫療處置質量。跟蹤與引進其它專業新技術、新業務在急診中的運用是急診科刻不容緩的任務。急診病歷及其病歷資料管理長期以來,國內急診病歷沿用門診病歷管理方式,相當多醫院急診病歷隨急診患者在急診科醫療活動的完成而被患者帶走。急診科乃至醫院不能保存急診病歷,從而導致急診醫療質量評定與監控困難。急診醫療流行病學、急診醫療管理與臨床研究也缺乏基本臨床數據與資料。因此,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急診病歷使用與管理系統實為必要。
急診醫學是一門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發作、急性傷害和急性中毒診治的學科,它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或跨科學科,是醫學的第二十三個專門學科。從1979年它被國際上公認為獨立的學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歷史[1]。雖然是一門新興學科,但目前國際上非常重視急診醫學的教育,設置專業的培訓體系,以培養合格的急診醫師。在我國,1983年協和醫院成立第一個急診科,1987年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成立,1995年國家衛生部聯合人事部才正式批準急診醫學成為一門獨立的臨床學科[2]。雖然我國的急診醫學起步較晚,發展尚不平衡,技術力量和設備還較落后,但隨著國家層面的重視,大型醫院急診科的建設,我們的急診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對于我國的急診醫學培訓體系,尤其是畢業后教育也投入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我國急診醫師的畢業后教育主要在上海開展,分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了更好地借鑒和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本文試圖以上海為試點代表,從美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與我國急診醫師畢業后教育體系的異同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我國的急診醫學教育與國際更快更好地接軌。
1美國急診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1.1教育過程
美國對急診醫學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畢業后教育2個階段。醫學生經過4年醫學院本科教育畢業后,才能進入住院醫師培養體系,這是由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AccreditationCouncilof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認證的[3]。在此之前,需要通過美國醫師執照測驗(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診醫學在美國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學科,它是申請難度排名第三的專科,整個住院醫師的培訓時間大致為3~4年,如能完成住院醫師培訓后,就可獲得專科執業醫師協會認證,成為一名能獨立執業的主治醫師,可以選擇教學醫院或者社區醫院進行執業。另外有一部分醫師則可以繼續選擇專科醫師的培訓,專科醫師的培訓是住院醫師培訓后的亞專科教育,一般為1年或2年,在此期間還能通常同時獲得額外的碩士學位(如公共衛生碩士)。
1.2培訓項目
為了應付各種緊急情況,美國要求所有的醫師都要上過急診醫療服務體系課程[4],同時還規定了全職型的急診醫師不僅需要大量的急診知識,還需掌握整個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知識。為此,美國急診醫學委員會(ABEM)、美國急診內科醫師學院(ACEP)、急診醫學住院醫師導師理事會(CORD)、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聯合會(EMRA)、急診醫學住院醫師評議委員會(RRC-EM)、學院急診醫學協會(SAEM)聯合制訂了急診醫學臨床實踐模式。急診住院醫師培訓計劃包括內科、外科、創傷、心血管病、骨科學和產科學,以及對藥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識別和干預技能等,此外還應該加強其他非專業技術的培訓,如計算機技術、客戶服務、商業管理、咨詢技巧等。美國每年有950名住院醫師通過這項培訓。美國急診醫學會還為住院醫師提供各職業階段的培訓,以確保各地的美國民眾都可以獲得同樣高水平的急診醫療服務。而全美急診專科醫師獲得批準的培訓項目共有467個。主要包括:醫院管理、臨床法醫學、臨床藥學、科研、重癥醫學、災難醫學、院前急救系統(EMS)、環境衛生、老年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等等。絕大多數急診醫學專科培訓項目屬于以下幾類:院前急救系統(EMS)、超聲、兒科急診醫學、全球急診醫學、科研、毒理學、重癥醫學、醫學模擬、醫院管理、醫學教育、災難醫學和運動醫學。
1.3資金保障
本報訊(記者陳慧慧)為大力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提升群眾防災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日前,我市出臺《進一步推進全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工作的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力爭到2022年轄區內取得群眾性應急救護證書人數占總人口比例不少于1%;到2030年轄區內取得群眾性應急救護證書人數占總人口比例不少于3%,接受救護員培訓的中小學教職人員師生比例不少于1:50,轄區師資隊伍達到300人;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救護設施不斷完善。
一、持續推進應急救護普及活動
根據《方案》,進社區—舉辦“救在身邊·守護社區”普及講座。積極開展應急救護知識普及進社區活動,試點推進社區紅十字志愿者隊伍建設,定期開展應急救護、防災避險和衛生健康知識普及活動。進農村—舉辦“救在身邊·鄉村救護”普及講座。緊緊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開展應急救護知識宣傳培訓,普及應急救護和防災避險知識,提高農村群眾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進學校—開展“救在身邊·校園守護”活動。將應急救護培訓融入教育活動、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將應急救護知識技能納入學生軍訓內容;鼓勵市屬高校開設應急救護相關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積極推進校醫、體育教師、重點教職員工救護員培訓。進企業—開展“救在身邊·安全健康”活動。加強部門協作,將應急救護培訓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單位職工繼續教育、安全生產教育、職業培訓相結合。把應急救護培訓納入職業技能提升內容,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的應急救護素質和技能水平。進機關—開展“救在身邊·機關先行”活動。在機關單位舉辦應急救護知識講座和公益健康講壇,率先倡導“黨員帶頭學急救、危難時刻當先鋒”服務機關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家庭—開展“救在身邊·平安家庭”活動。把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納入小區物業安全教育內容,利用小區宣傳欄開展應急救護科普宣傳,倡導家庭組團參加應急救護培訓,組織開展小區應急救護演練。
二、積極推動應急救護服務陣地建設
加大公共場所應急救護設備配備和應急救護隊伍培訓力度。在動車站、汽車站、大型公共體育場所、大型文藝場所和大型商業綜合體等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醫療急救設備。督促全市現有配備AED的公共場所經營管理單位,按1:10的比例培訓救護員。完善紅十字應急救護基地設施建設。鼓勵在醫療機構、學校成立紅十字應急救護基地,融入當地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市民安全體驗基地,發揮安全體驗、救護培訓、科普宣傳、教學實踐等綜合示范功能。鼓勵有條件的學校、企業、社區建設綜合性紅十字服務站,配置AED訓練機、安妮模具、滅火器、逃生繩等應急救護和防災避險器材,為社區群眾培訓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強化紅十字生命教育體驗館建設。根據各地人口規模、學校分布和現有紅十字生命教育體驗陣地等情況,至2025年底,在全市學校或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紅十字生命教育體驗館5個以上。積極推進景區“紅十字救護站”建設。加大景區紅十字應急救護陣地建設力度,到2025年,每個5A景區至少建成一個紅十字救護站,同時推動4A級景區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及時有效的應急救護服務。
三、大力加強應急救護
志愿服務隊伍建設與管理加強應急救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救護師資隊伍培養力度,動員更多有愛心、有醫學背景、有教學經驗的人才參加初級救護師資班學習,不斷壯大救護師資隊伍。加強救護師資管理,健全師資培訓檔案,規范師資注冊管理,不斷提升師資教學能力和服務質量。推進重點領域、行業應急救護培訓。推動交通運輸、礦山、建筑、電力、安保等行業將應急救護培訓工作納入安全生產和崗位培訓重要內容。加強應急救護培訓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優化培訓課程設置。按照《中國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標準化工作手冊》,扎實推進應急救護培訓標準化、規范化。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培訓課程設置,豐富培訓內容,滿足各行業、各領域、各層級受訓需要,適應教學與自學、線上與線下、集中與分布等培訓需求。推動應急救護培訓國際認證課程,提升國際化水平。管理督導救護培訓。統籌規劃和管理督導全市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工作,嚴格遵照執行省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體系建設、培訓教學規范、培訓質量督查等標準化管理工作。加快應急救護信息化平臺建設強化平臺信息管理。依托省紅十字會“數字紅會”“網上紅會”平臺,將市紅十字會救護師資和救護員數據納入全省統一的救護師資數據庫、救護員數據庫,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進“線上+線下”培訓模式,通過學員網上報名、在線學習、理論測試、網上取證,提升培訓普及率和獲證率。積極運用新興技術。積極探索、有效利用“互聯網+”“虛擬現實(VR)”等技術,創新情景教學和實操測試模式,進一步提高應急救護培訓的普及性和便捷性,并為群眾提供應急救護培訓場所布局、AED配置查詢和培訓服務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