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法治評論》創刊于2022年,發行周期:半年刊,上海政法學院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在數字化時代的大潮中,法律與科技的融合日益緊密,數字法治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正逐漸成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它的創刊,無疑標志著我國在數字法治研究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為深入探討法治問題的知識譜系在數字化背景下的變革提供了重要平臺。
雜志涵蓋了數字貨幣法治、數字人權、個人信息保護、人工智能等多個專題,這些專題不僅涵蓋了數字法治的核心領域,也反映了當前數字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數字貨幣的興起,對傳統金融體系帶來了沖擊,也對法律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時,促進數字貨幣的健康發展,是數字貨幣法治研究的重要課題。
數字人權,作為數字時代的新型人權形態,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數字空間中,個人的隱私權、數據權等權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保障數字人權,防止數字技術濫用帶來的侵害,是數字人權研究的重要任務。個人信息保護,在數字化時代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日益增加。如何構建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確保個人信息的安全和隱私,是個人信息保護研究的核心內容。
數字貨幣法治、數據權專論、人工智能專論
地址:北京鼓樓西大街甲158號,郵編:100720。
1、體現數字時代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呈現數字化轉型對法治社會及數字法學理論帶來的影響與變革,促進數字法治,實現數字正義。
2、圍繞網絡治理、數據治理、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的熱點前沿問題進行探討與分析,以多學科全方位視角和前瞻性的視野,總結司法實踐經驗,推動數字法學的研究與發展。
3、展現國際社會對數字化發展的立法與評介,推進數據安全等領域的國際準則制定,共同應對全球數字化面臨的挑戰。
4、來稿請注明標題(中英文)及作者信息。文章字數一般為每篇 10000~20000 字,含200~300 字的內容提要(中英文)、關鍵詞。如文章受到基金資助,以腳注形式標注于文章標題后。
5、來稿應遵守本刊體例規范,注釋以必要和合理為原則,不使用尾注;標點符號、數字的使用應遵守國家有關規定。
6、本刊實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度,在充分尊重專家評審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期刊的定位、宗旨、特色、學科等因素,決定是否刊用投稿。
7、本刊不退來稿,稿件采用后,編輯部會及時與作者聯系;作者投稿后三個月未收到用稿通知的,可另作處理。
8、作者同意將論文的紙質期刊和以電子形式制作、傳播、銷售的各項權利(包括但不限于匯編權、翻譯權、復制權、網絡信息傳播權、發行權等)授權給本刊編輯部使用,本刊編輯部可以在紙質期刊和電子形式出版中行使該權利,作者在五年內不再許可其他出版單位(包括網絡和微信媒體)使用。任何轉載、摘登、翻譯或結集出版、網絡傳播、數據庫收錄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時,均須事先獲得本刊編輯部的書面許可。作者保證該論文為原創作品,并且不涉及侵權、一稿多發、泄密等問題,若存在此類問題,則由作者承擔該責任。
9、刊稿僅反映作者個人的觀點,并不必然代表本刊或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的立場。
10、文體:可以是學術論文、實踐報告、案例研究、教學設計等形式的學術性文章,也可以是經驗分享、教學方法論、教育實踐等形式的教師教育教學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