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學研究》創刊于2019年,發行周期:半年刊,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作為專注于地方學和城市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平臺,始終致力于探索創新的理論與方法,以深入挖掘武漢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與發展潛力。雜志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研究,涵蓋武漢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旨在為武漢的城市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在歷史研究方面,雜志深入挖掘武漢深厚的歷史底蘊,探尋城市發展的脈絡與規律。通過對武漢古代城市布局、近代革命歷程、現代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雜志不僅揭示了武漢城市發展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特色,更為城市規劃與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在文化研究上,雜志聚焦于武漢獨特的文化現象與文化傳承。從楚文化的源頭到近代洋務運動的興起,從黃鶴樓的詩意到長江大橋的雄偉,雜志通過豐富的文化研究與解讀,展現了武漢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武漢的文化內涵,也為城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經濟研究是雜志關注的重點之一。雜志通過深入分析武漢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模式、區域合作等方面,揭示了武漢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雜志還關注武漢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為武漢的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有益的建議與策略。在社會研究領域,雜志致力于探討武漢城市發展的社會問題與民生關切。從城市治理、社會保障到環境保護,雜志通過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揭示了武漢城市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與潛在風險。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市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建議。
武漢歷史、武漢教育與文化、武漢城市空間、武漢經濟、文獻資料研究
地址:北京市北三環中路甲29號院華龍大廈,郵編:100029。
1、文章觀點明確新穎,資料翔實可靠,論證嚴謹科學,語言規范流暢。原創性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論文篇幅一般為9000-20000 字,重要論文篇幅還可放寬。
2、來稿應包括題名、作者署名及工作單位、作者簡介、摘要、關鍵詞、基金項目、正文、注釋等。
3、文章題名應簡明扼要地體現文章的主題,一般不超過20 字。文章第一頁應該包括以下信息:論文標題、摘要、關鍵詞、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作者簡介、基金資助情況。其中,作者簡介、基金資助情況置于頁腳。
4、作者通信地址、聯系電話和電子郵箱置于文末。
5、摘要應能概括論文的主要觀點,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一般不超過300 字。關鍵詞是從文章的標題、摘要和正文中提取的,對檢索到該文起關鍵作用的詞,一般應選3-8 個。
6、文內標題層級不宜太多,以不多于四級標題為宜。標題序號通常為一、(一)、1.、(1)。其中前三級標題為單獨另起段層級;第四級標題為引領段落層級,標題后加句末標點。
7、文章中的表格、插圖以及公式應分別連續編號。表號、表題置于表格上居中。插圖必須達到出版質量,所有插圖請制作成黑白圖,并盡可能用線條表示;圖號、圖題置于插圖下居中。
8、所有英文人名、地名應用規范譯名,并在第一次出現時用括號標注原名。專業術語的翻譯請盡量規范化,在較生僻或可能引起歧義的情況下請附原文。
9、注釋采用當頁腳注形式。注釋序號用①,②,③……標識,每頁單獨排序。
10、來稿文責自負,本刊不承擔論文侵權等方面的連帶責任。本刊對采用的稿件有刪改權,不同意刪改者,請在來稿中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