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292.00/年
《藝術與民俗》創刊于2019年,發行周期:季刊,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管、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學術期。作為一份深耕于廣東、視野輻射全國的文化刊物,自創刊以來,便秉持著傳承與創新并重的理念,致力于在博物館陳列藝術與民俗文化兩大領域深耕細作,為藝術研究者與民俗愛好者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雜志以博物館陳列藝術為核心板塊,不僅關注國內外博物館的最新展覽動態,更深入挖掘展覽背后的設計理念、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通過深度的訪談、專業的評論和豐富的圖片展示,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歷史沉淀與藝術魅力。同時,雜志還積極探討博物館陳列藝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如數字化展示、虛擬現實技術等,如何為傳統藝術呈現帶來新的生命力,使古老的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
在民俗文化方面,雜志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中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族智慧。雜志通過田野調查、口述歷史、民俗節慶記錄等多種形式,深入挖掘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文化瑰寶,如傳統手工藝、民俗表演、節慶習俗等,用生動的文字和圖像記錄下來,讓更多人了解并珍視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記憶。此外,雜志還特別注重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鼓勵并支持年輕一代參與民俗活動的學習與實踐,為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民俗文物、民俗研究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號,郵編:510623。
1、正文應中心明確,分層論述。各層次標題格式為一級標題:一……;二級標題:(一)……;三級標題:1……;四級標題:(1)……;五級標題①……。
2、注釋:對文內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說明,請一律用尾注。按文中引用順序排列,序號為:①②③……格式為:序號、著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在原文獻中的位置。
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并結合本刊實際情況,凡接到本刊收稿回執后3個月內未接到稿件處理通知者,則稿件仍在審閱中。作者如欲投它刊,應務必事先與編輯部聯系,否則將視為一稿多投,作退稿處理。
4、投稿須附第一作者簡歷和通訊作者簡歷(如有通訊作者的話),簡歷包括姓名、學位、學歷、職稱或職務,主要從事工作或研究方向,聯系電話或電子郵箱。
5、內容摘要與作者單位全稱間空2-3行,要求摘要內容言簡意賅,嚴謹活潑,體現全文主題思想之精髓,不是文中某段落某句話的重復摘錄。
6、正文標題與層次:文內標題力求簡潔、明確,層次一般不超過4級。論文各層次標題一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如“1”,“1.1”,“1.1.1”等。
7、各類表、圖等,均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后加空格并注明圖、表名稱;圖編號及名稱置于圖下端,表編號及名稱置于表上端。
8、同一文獻反復引用者,用在正文中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標注;正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有兩位作者時中間用“和”連接,有三位或以上作者時用第一作者加“等”。引用外文文獻時只用作者的姓。
9、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資助,應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如“基金項目:××基金資助項目(基金編號××××)”,并附證書復印件。
10、文章質量和語言表達:征稿的文章應具備高質量的寫作水平,語言表達準確、簡潔、清晰。注意規范使用專業術語,避免錯字、語法錯誤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