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創刊于2023年,發行周期:年刊,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雜志致力于為全球的文化遺產工作者、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及對文化遺產保護感興趣的公眾提供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每一期都會圍繞特定主題或案例,通過發表高質量的研究論文、評論文章、調查報告等,探討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面臨的挑戰以及可行的保護策略。此外,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還關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動態、新技術及其應用實例,旨在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驗分享和技術合作。
作為文化遺產領域的權威期刊,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不僅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發展,也為實際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指導。雜志強調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應用,鼓勵來自考古學、歷史學、建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討論,以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和系統化。同時,雜志也重視對新興技術如數字化保存、3D打印等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應用的探索,不斷拓展文化遺產保護的可能性。目標讀者主要包括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士、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文化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以及對文化遺產保護感興趣的廣大公眾。
文物保護與修復、文化遺產研究、文物研究、黃河文化遺產研究、石窟寺(石刻)保護研究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北小街2號樓,郵編:100007。
1、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國家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GB3100-93),采用國際單位制(SI單位)。文中的外文字符應大小寫與上下角標清楚,黑體字符(張量、矢量符號)明晰。
2、參考文獻:各篇文獻要按正文部分標注的序號依次列出,連續編碼,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
3、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請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其項目編號,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
4、論文應有中英作者署名、工作單位、所在省、市名稱和郵編。如有多位作者,其間以逗號分開,其工作單位不同,應按阿拉伯數字順序標注在右上角,單位與單位之間用分號。
5、摘要應客觀地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須用第三人稱語氣表達,不宜使用評述性語言,20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可選3-5個。
6、本刊歡迎有觀點、有論證、有研究深度的文稿,文稿內容依次包括:中文標題,中文摘要及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英文標題,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7、題名須簡明確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內容,不要副標題,一般不超過20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字符、代號等。
8、來稿所關涉的課題及向有關人員表示的謝忱等內容,應以腳注①的形式標在正文首頁下方,同時注明課題的批準編號。
9、凡投稿3個月后未收到本書用稿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稿件,請適時關注投稿郵箱回復。本書限于財力物力,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
10、文章正文全部采用宋體五號字。全文行距固定值17磅。論文中的所有字母和數字均采用TimesNewRoman字體。文章內有插圖的,請提供原圖。